广告1

小儿乳糖不耐受vs感染性腹泻区分

孩子突然腹泻,家长往往慌了手脚:是喝牛奶引起的乳糖不耐受,还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导致的感染性腹泻?这两种腹泻在儿童中十分常见,但病因、处理方式截然不同,若混淆应对可能加重病情,准确区分二者是科学护理的第一步。

一、从“根源”区分:病因差异是核心

乳糖不耐受与感染性腹泻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由病原体入侵引起,这直接决定后续处理方向。

乳糖不耐受是消化酶“缺失”导致的“非感染性腹泻”:人体需肠道内“乳糖酶”消化乳糖,儿童若该酶分泌不足或活性降低,摄入牛奶、母乳等含乳糖食物后,乳糖无法完全分解,在肠道发酵引发腹泻。分三类:先天性罕见,宝宝出生即缺酶,喝奶后立即腹泻;继发性常见,肠道感染、过敏等致酶暂时减少(如感染性腹泻愈后可能持续1-2周);生理性多因年龄增长酶活性下降(亚洲儿童更明显),喝奶后1-2小时出现症状。

感染性腹泻是病原体“入侵”引发的“炎症性腹泻”:由细菌、病毒(轮状病毒占5岁以下儿童病因超40%)、寄生虫等感染肠道所致,病原体通过污染食物、水源或接触传播,破坏肠黏膜、释放毒素致肠道功能紊乱,属“感染性疾病”,可能伴全身炎症反应。

二、从“症状”区分:4个关键差异点

家长可通过观察腹泻的伴随症状、大便性状、发作时间等,快速初步判断类型,避免盲目用药。

大便性状:乳糖不耐受多为淡黄色稀便、泡沫便,有酸臭味;感染性腹泻中,细菌感染为黏液便、脓血便,臭味重,病毒感染为水样便、蛋花汤样便,无明显酸臭。

伴随症状:乳糖不耐受以消化道不适为主,如腹胀、腹痛(孩子哭闹、腹部鼓胀)、放屁增多,无发热或仅低热;感染性腹泻常伴随全身症状,如高热(38.5℃以上)、呕吐(可能先吐后泻)、精神萎靡,细菌感染可能有里急后重(孩子频繁想排便但量少)。

发作时间:乳糖不耐受与摄入乳糖密切相关,喝牛奶、吃母乳后1-2小时内出现,停止摄入后症状明显缓解;感染性腹泻无明显饮食关联性,可能在任何时间发作,症状持续时间较长(通常3-7天),若不治疗可能加重。

脱水风险:乳糖不耐受的腹泻次数较少(每天3-5次),多为轻度脱水(如尿量略减少),罕见严重脱水;感染性腹泻的腹泻次数多(每天5-10次甚至更多),伴随呕吐时易出现中度至重度脱水(如口干、哭时无泪、尿量明显减少)。

三、从“处理”区分:科学应对不踩坑

两种腹泻处理原则差异大,错误应对易延误病情(如感染性腹泻禁乳糖、乳糖不耐受用抗生素均适得其反)。

1.乳糖不耐受:以“减少乳糖摄入”为核心,无需抗感染

饮食调整:母乳可继续喂,妈妈减乳制品;配方奶暂换低/无乳糖款,缓解后转回;辅食期避牛奶、奶酪等,选酸奶、豆浆替代。

辅助护理:遵医嘱用乳糖酶(喂奶前15分钟服),搭配益生菌促肠黏膜修复。

避误区:不用抗生素,不全禁食,保证水分与营养防营养不良。

2.感染性腹泻:“抗感染+防脱水”并重,警惕并发症

及时就医:高热、脓血便、严重呕吐/脱水时就医,细菌感染遵医嘱用抗生素,病毒感染以对症支持为主。

防脱水:用口服补液盐(每次腹泻后补50-100毫升),忌果汁、糖水。

饮食与护理:吃白粥、烂面条等易消化食物,伴乳糖不耐受暂换无乳糖奶;餐具玩具煮沸消毒,家长勤洗手,病毒感染需家庭隔离。

四、从“预防”区分:针对性降低风险

日常做好预防,能减少两种腹泻的发生概率,尤其感染性腹泻可通过主动防护降低发病率。

乳糖不耐受预防:避免突然大量摄入乳糖,辅食期循序渐进尝试;肠道疾病愈后逐步恢复乳糖摄入,给肠道适应时间。

感染性腹泻预防:6 月龄前接种轮状病毒疫苗(保护率超85%);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不喝生水、不吃未煮熟食物;公共场所防孩子摸脏物,定期清洁家居。

无论哪种腹泻,家长需冷静观察区分,对症处理。无法确定类型或症状加重时,及时就医最安全,避免延误治疗致营养不良、肠道损伤,守护孩子肠道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ydaobao202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