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术前,医生总会反复叮嘱患者要禁食禁水,也就是我们通俗说的“饿肚子”。很多患者对此感到疑惑,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今天,手术室护士就来为大家揭秘手术前禁食禁水背后的科学依据。
防止反流、误吸,守护生命安全
1.麻醉状态下的危险
手术过程中,患者需要接受麻醉。无论是全身麻醉还是椎管内麻醉,在麻醉药物的作用下,人体的保护性反射,如吞咽反射、咳嗽反射等会减弱或消失。正常情况下,这些反射能防止食物和胃酸等反流进入呼吸道。但麻醉后,一旦胃内有食物或液体,就很容易反流至咽喉部,进而误吸入气管和肺部。这就如同“水倒灌”进了不该进的地方,会引发严重后果。
2.误吸的严重后果
误吸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吸入性肺炎,这是因为胃酸等酸性物质以及食物残渣进入肺部,会刺激和损伤肺组织,引发炎症。患者可能会出现高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呼吸功能,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成本,甚至危及生命。在极端情况下,大量反流物堵塞气道,还会导致急性窒息,在短时间内对患者生命构成严重威胁。据统计,麻醉期间发生误吸的患者,死亡率高达30%-70%。所以,手术前禁食禁水,首要目的就是避免这种极其危险的情况发生,确保患者在麻醉和手术过程中的安全。
保障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手术效果
1.避免术中干扰
胃内充满食物会使胃部膨胀,占据腹腔内的空间。在进行腹部手术时,膨胀的胃部可能会阻碍医生的操作视野,影响对手术部位的观察和操作,增加手术难度,延长手术时间。例如,在进行胆囊手术时,如果胃内有大量食物,胃的位置和形态改变可能会遮挡胆囊,使医生难以准确判断胆囊的病变情况和周围组织的关系,从而影响手术的精准性。
2.维持内环境稳定
进食后,人体的消化系统开始工作,胃肠道蠕动增加,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如血糖、胰岛素水平波动等。手术本身就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应激反应,若术前不禁食禁水,这些生理变化叠加手术应激,可能导致患者术中血糖不稳定,影响内环境平衡。而稳定的内环境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以及患者术后的恢复至关重要。比如,高血糖状态可能会影响伤口愈合,增加感染风险;低血糖则可能导致患者术中意识障碍,影响手术操作和患者安全。
遵循个体化原则,合理安排禁食禁水时间
1.传统与现代的变迁
过去,为了确保安全,手术前禁食禁水时间普遍较长,通常要求患者术前8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然而,长时间的禁食禁水会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如口渴、饥饿、烦躁等,还可能导致患者脱水、电解质紊乱。尤其是对于儿童、老年人和身体虚弱的患者,这种不适更为明显。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现在更强调个体化的禁食禁水方案。
2.个体化方案依据
目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手术类型等因素来制定合理的禁食禁水时间。一般来说,对于无胃肠道梗阻的择期手术患者,成人禁食固体食物6-8小时,清饮料(如水、茶、咖啡等,但不包括含酒精饮料和牛奶等乳制品)禁饮2小时即可;儿童禁食母乳4小时,禁食固体食物和非母乳的乳制品6小时,清饮料禁饮2小时。对于急诊手术患者,医生会在快速评估患者情况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反流、误吸风险。例如,对于饱腹状态下的急诊手术患者,可能会在麻醉诱导前采取一些特殊的气道管理技术,如清醒气管插管等,以确保气道安全。
手术前的禁食禁水是基于多方面科学考量的重要措施,关系到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以及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恢复。患者和家属应充分理解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做好术前准备,这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的重要表现。希望通过以上介绍,大家能对手术前禁食禁水有更深入的认识,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