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1

守护“心灵守护者”:精神科急诊护士的心理弹性与职业倦怠

深夜的医院急诊室,警报声突然响起——一名有自杀倾向的患者被紧急送医,情绪激动地挥舞着手臂。此时,精神科急诊护士迅速上前,一边轻声安抚患者情绪,一边冷静地配合医生进行约束保护和药物干预。这样紧张又高压的场景,对精神科急诊护士而言,早已是工作日常。然而,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压力下,这个守护他人心灵的群体,正面临着职业倦怠的挑战,而心理弹性则成为他们对抗倦怠的重要“心理铠甲”。

一、藏在白衣下的“隐形压力”:职业倦怠的困境

职业倦怠并非简单的“工作累了”,而是一种由长期工作压力导致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对精神科急诊护士来说,职业倦怠的诱因几乎贯穿工作始终。

首先,工作环境的高风险性是首要压力源。精神科急诊患者多存在冲动、暴力、自伤或自杀等极端行为倾向,护士在日常护理中可能面临言语攻击、肢体伤害的风险。有数据显示,精神科护士遭受职业暴力的发生率远高于其他科室护士,部分护士甚至因长期恐惧而产生焦虑、失眠等心理问题。

其次,情感投入的过度消耗也不容忽视。急诊场景下,患者往往处于情绪崩溃边缘,护士需要持续投入大量情感进行安抚和疏导,长期“共情”他人的负面情绪,容易导致自身情感资源枯竭,出现对患者冷漠、麻木的“去人格化”表现。

此外,职业价值感的模糊也会加剧倦怠。由于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偏差,精神科护理工作常被忽视,护士的专业付出难以得到充分认可,久而久之便会产生“个人成就感降低”的心理,甚至质疑自己的职业选择。

二、对抗倦怠的“心理铠甲”:心理弹性的力量

面对如此沉重的压力,为何有的精神科急诊护士能保持积极心态,有的却陷入倦怠?关键就在于“心理弹性”。心理弹性通俗来说,就是人在面对逆境、压力或创伤时,能够快速调整心态、恢复心理平衡,并从中获得成长的能力,就像弹簧一样,受压后能及时回弹。

对精神科急诊护士而言,心理弹性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当遭遇患者暴力攻击后,心理弹性强的护士能更快从恐惧、委屈的情绪中走出来,理性分析事件原因,调整后续护理策略,而非陷入自我否定或对患者的怨恨;在连续处理多起紧急病例、情感高度紧绷时,他们也能通过自我调节及时释放压力,避免情感耗竭。

研究表明,心理弹性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水平越高的护士,职业倦怠的发生率越低,即使出现倦怠症状,恢复速度也更快,心理弹性是护士抵御职业倦怠的重要“心理屏障”。

三、锻造“弹性铠甲”:如何提升心理弹性,缓解职业倦怠

心理弹性并非天生固定,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不断提升的。针对精神科急诊护士的工作特点,可从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入手,帮助他们增强心理弹性,远离职业倦怠。

在个人层面,护士可通过“情绪管理+自我关怀”筑牢心理防线:

一方面,学习实用的情绪调节技巧,比如在工作间隙通过深呼吸、短暂冥想缓解紧张情绪,下班后通过运动、绘画、倾诉等方式释放负面情绪,避免情绪“积压”;

另一方面,要学会“适度共情”,既要理解患者的痛苦,也要明确“自己的情绪与患者的情绪边界”,避免因过度代入而消耗自身。同时,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也至关重要,与家人、同事、朋友保持沟通,在遇到困难时及时寻求帮助,能有效减轻心理负担。

在组织层面,医院和科室的支持是提升护士心理弹性的重要保障:

首先,应加强职业防护措施,比如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制定暴力事件应对预案,减少护士工作中的安全风险;

其次,合理安排排班,避免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为心理恢复提供“生理基础”;

此外,定期开展心理培训和督导也必不可少,邀请心理专家为护士讲解压力管理、心理弹性提升技巧,同时建立心理咨询通道,让护士在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获得专业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医院还应重视精神科护理工作的价值,通过表彰优秀护士、宣传护理事迹等方式,提升护士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从根本上减少倦怠诱因。

精神科急诊护士是守护患者心灵的“第一道防线”,他们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幸福,更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和患者康复。了解职业倦怠的危害,重视心理弹性的力量,从个人到社会共同为这个群体搭建“心理支持网”,才能让这些“心灵守护者”在高强度的工作中保持活力,继续为患者传递温暖与希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ydaobao202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