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1

气胸护理全攻略:从紧急应对到长期防护,守护每一次顺畅呼吸

我们的胸腔就像一间“密闭小房子”,肺是里面装满空气的“弹性气球”——正常情况下,“房子”里只有少量润滑液,肺能自由舒张收缩,帮我们完成呼吸。可一旦空气“偷偷破窗而入”,就会在“房子”里越积越多,挤压得肺无法展开,就像被扎扁的气球一样失去功能,这就是气胸。气胸发作时可能突发胸痛、呼吸困难,若护理不当,不仅会加重症状,还可能导致复发或严重并发症。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才能帮肺尽快“重新鼓起”,恢复正常呼吸。

一、先搞懂:气胸分哪类?谁最容易中招?

气胸并非“一种病”,根据空气进入胸腔的原因,主要分为三类,不同类型的高发人群和诱因差异很大,了解这些能帮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护理:

1.自发性气胸:最常见,分“原发”和“继发”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多发生在20-40岁的瘦高体型年轻人身上,尤其是男性。这类人肺表面容易形成“肺大泡”——就像肺上长了一个个薄如蝉翼的“小泡泡”,一旦咳嗽、大笑、提重物,甚至安静躺着时,“小泡泡”都可能破裂,让空气漏进胸腔。这类气胸没有基础肺病,发作前常无征兆,容易被忽视。

继发性自发性气胸:多由慢性肺部疾病引起,比如慢阻肺、哮喘、肺结核、肺纤维化患者。这些疾病会让肺组织变得脆弱,出现破损后引发气胸。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且发作时症状更严重,因为他们的肺功能本身就较差,一旦被挤压,呼吸困难会更明显。

2.外伤性气胸:外力“打破”胸腔密闭性

多由胸部外伤导致,比如车祸撞击、高处坠落、打架斗殴时胸部被击打,甚至剧烈运动时肋骨骨折,尖锐的骨茬戳破肺组织,都可能让空气进入胸腔。此外,医疗操作也可能引发“医源性气胸”,比如做肺穿刺活检、胸腔穿刺时,操作不当导致肺组织损伤。这类气胸有明确的外伤或医疗操作史,症状出现迅速。

3.张力性气胸:最危险的“致命类型”

属于气胸的紧急情况,多由较大的肺破口或胸壁伤口引起,且破口形成“单向活瓣”——空气只能不断漏进胸腔,却无法排出,导致胸腔内压力越来越高,不仅会把肺完全压瘪,还会挤压心脏和大血管,导致血压下降、休克,甚至心跳骤停。这类气胸发作时,患者会出现极度呼吸困难、嘴唇发紫、烦躁不安,必须在10分钟内紧急处理,否则有生命危险。

二、别混淆!这些症状要警惕,分清“气胸”和“普通不适”

气胸的症状很容易和“岔气”“心绞痛”“支气管炎”混淆,导致很多人延误就医。记住以下“症状特点+鉴别要点”,能帮你快速判断:

1.核心症状:“突发、单侧、随呼吸加重”

胸痛:最典型的首发症状,多为单侧胸部刺痛或刀割样痛,位置固定,深呼吸、咳嗽、转身时疼痛会明显加重,安静不动时疼痛会稍微缓解。这和“岔气”不同——岔气多为双侧或下胸部胀痛,休息5-10分钟后会自行消失;气胸胸痛持续时间长,且不会自行缓解。

呼吸困难:胸痛后很快出现,轻度气胸患者可能只在爬楼梯、快走时感觉“气不够用”;中度至重度气胸患者,即使坐着不动也会气喘,甚至说话都要断断续续。这和“支气管炎”的呼吸困难不同——支气管炎多伴随咳嗽、咳痰,且呼吸困难是逐渐加重的;气胸呼吸困难是突发的,多无咳痰。

其他伴随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干咳,这是空气刺激胸膜引起的;严重时会出现心慌、出汗、嘴唇发紫(发绀),甚至意识模糊,这是缺氧的表现,需立即就医。

2.特殊人群的症状特点

老年人:因肺功能较差,即使是轻度气胸也可能出现明显呼吸困难,且胸痛症状不明显,容易被误认为“心衰”“慢阻肺急性发作”,需通过胸部CT或胸片明确诊断。

儿童:多为自发性气胸(瘦高儿童)或外伤性气胸(玩耍时撞击),症状以哭闹、烦躁、呼吸急促为主,不会准确描述胸痛,家长若发现孩子突然“喘得厉害”“不想动”,需及时检查。

三、护理核心:分阶段科学照护,从“救命”到“防复发”

气胸的护理需分“急性发作期”“治疗期”“康复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护理重点不同,且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调整。

1.急性发作期:黄金10分钟,做好“保命”护理

一旦怀疑气胸,立即做好以下3件事,为治疗争取时间:

停止活动,保持正确姿势:让患者立刻坐下或躺下休息,绝对禁止走路、跑步、爬楼梯,更不能用力咳嗽、排便或搬东西——这些动作会增加胸腔压力,加重肺压缩。若为单侧气胸,让患者向“胸痛侧”侧卧,这样能减少对健侧肺的压迫,让呼吸更顺畅;若为双侧气胸,让患者保持半坐卧位,避免平躺导致呼吸困难加重。

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缺氧:解开患者的衣领、腰带,避免衣服勒紧胸部;若患者有假牙,需取出,防止脱落堵塞气道;若患者出现干咳,不要用力抑制,轻轻咳嗽即可,避免过度用力。若家中有氧气瓶,可给予低流量吸氧(2-3升/分钟),缓解缺氧症状,但不要高流量吸氧(超过5升/分钟),以免引发氧中毒。

2.治疗期护理:重点关注“胸腔闭式引流”

大部分中重度气胸患者需要做“胸腔闭式引流术”——在胸部插入一根引流管,连接引流瓶,将胸腔内的空气排出,帮助肺重新膨胀。这一阶段的护理重点是“保护引流管,预防感染,观察病情”:

引流管护理:避免“移位、堵塞、倒吸”

固定:用胶布将引流管固定在胸部皮肤上,避免患者翻身、活动时牵拉导致引流管脱出;引流管的长度要适宜,不要过长导致扭曲,也不要过短导致牵拉。

观察:每天观察引流瓶内的气泡和液体——若气泡持续大量冒出,说明肺破口未愈合,需继续引流;若气泡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说明肺正在复张,破口可能已闭合。同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

位置:引流瓶必须低于患者胸部60厘米,避免瓶内液体倒吸进胸腔,引发感染;移动患者时,需先夹闭引流管,再移动,移动后立即打开夹闭,避免胸腔内压力骤升。

伤口护理:预防感染是关键

引流管口周围的皮肤用无菌敷料覆盖,每天更换一次敷料,更换时用碘伏消毒皮肤,避免用酒精;若敷料被汗液、引流液浸湿,需及时更换,保持伤口干燥。

告知患者不要用手触摸伤口或引流管,避免细菌污染;咳嗽时用手按住伤口周围,减少伤口牵拉引起的疼痛。

疼痛管理:缓解不适,避免影响恢复

术后1-3天,患者会因伤口和引流管刺激出现胸痛,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止痛药(如布洛芬、氨酚待因),不要自行加大剂量,以免掩盖病情。

若患者因疼痛不敢深呼吸、咳嗽,可协助患者做“腹式呼吸”,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帮助扩张肺部,预防肺部感染。

3.康复期护理:3-6个月关键期,做好“防复发”

饮食护理:补营养,防便秘

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帮助肺组织修复:比如每天吃1-2个鸡蛋、喝200-300毫升牛奶,搭配鱼肉、瘦肉、豆制品;多吃新鲜蔬果,补充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预防便秘——便秘时用力排便会增加胸腔压力,可能诱发气胸复发。

避免吃辛辣、油腻、过甜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刺激呼吸道,加重咳嗽;戒烟戒酒,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肺黏膜,酒精会扩张血管,增加肺部负担。

心理护理:解焦虑,树信心

部分患者康复期会因“担心复发”“不敢运动”出现焦虑情绪,家属可多陪伴患者,和患者一起制定康复计划,用具体的进步增强患者信心;也可鼓励患者加入病友群,和有相同经历的人交流,缓解孤独感。

若患者出现持续失眠、情绪低落,可寻求心理医生帮助,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因情绪问题影响恢复。

定期复查:盯紧病情,早发现问题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分别做胸部CT或胸片复查,观察肺是否完全复张,有无新的肺大泡;若为继发性气胸,还需复查肺功能,评估肺功能恢复情况。

若康复期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即使不在复查时间,也需立即就医,排除气胸复发。

气胸虽然发作急,但只要能及时识别症状、做好急性发作期的紧急处理、规范治疗期和康复期的护理,大部分患者都能完全康复,且降低复发风险。记住:气胸不是“小毛病”,不要因症状轻就硬扛;康复后也不是“万事大吉”,长期预防才是避免复发的关键。守护好我们的“肺气球”,才能每一次呼吸都顺畅、轻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ydaobao202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