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1

精神科急诊室里的“倾听者”:护士的共情比药物更先抵达

凌晨两点的精神科急诊室,没有外科急诊的器械碰撞声,却弥漫着更紧绷的气息——17岁的小林蜷缩在诊椅角落,手臂上还沾着未干的泪痕,母亲在一旁急得手足无措:“他刚才拿着水果刀划手腕,拦都拦不住!”值班护士没有立刻呼叫医生开镇静药物,而是先搬了把椅子坐在小林身边,递过一杯温水,轻声说:“我知道现在心里像压了块石头,喘不过气对不对?如果愿意说,我听你讲。”

这样的场景,在精神科急诊室每天都在上演。不同于其他科室急诊“先救命、再对症”的流程,精神科急诊的第一步往往不是药物或仪器,而是护士的“共情倾听”——当患者被焦虑、绝望、愤怒裹挟时,唯有先接住他们的情绪,才能为后续治疗打开缺口。

共情是急诊室的“情绪先遣队”

精神科急诊接诊的患者,大多处于急性精神危机状态:可能是突发的重度抑郁伴自伤念头,可能是躁狂发作时的冲动行为,也可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引发的惊恐反应。此时,患者的大脑被强烈情绪占据,就像一间“混乱的房间”,药物虽能调节神经递质,但无法立刻“整理房间”;而护士的共情倾听,能先帮患者“暂停混乱”。

在精神科急诊,“情绪稳定”是治疗的前提:护士的共情就像一把“温柔的钥匙”,能先打开患者封闭的内心,让后续的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真正起效。

倾听不是“被动接收”,而是专业的“情绪翻译”

很多人以为,“倾听”就是坐在旁边听患者说话,但精神科急诊护士的倾听,是一门需要长期训练的“技术活”。她们不仅要“听内容”,更要“译情绪”“抓需求”,在短短几分钟内,从患者的只言片语、肢体动作中,捕捉到隐藏的危机与渴望。

这种专业倾听有三个核心技巧:

一是“非语言回应”——眼神温和不直视(避免让患者感到压迫)、身体微微前倾(传递关注)、偶尔轻拍肩膀(肢体安慰,需先判断患者是否接受肢体接触);

二是“不评判式反馈”——不说“你不该这么想”“这有什么好难过的”,而是说“我能感受到你的痛苦”“这种情况换谁都会难受”;

三是“捕捉隐藏需求”——比如患者说“我想回家”,可能不是真的想离开,而是害怕急诊环境,或是需要家人的陪伴。

共情的背后,是护士的“情绪抗压课”

在精神科急诊室做“倾听者”,并不容易。护士们每天要面对患者的负面情绪:可能是患者的嘶吼、谩骂,甚至是推搡、撕扯;也可能是家属的焦虑、质疑,比如“你们怎么光聊天不治病?”“这么久了还没好,是不是不专业?”

护士也是普通人,长期接收负面情绪,难免会有“情绪耗竭”的时候。每次接诊完情绪激动的患者,可以去休息室待10分钟,喝杯茶、和同事聊两句,或者只是默默坐一会儿,先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有能量去接住患者的情绪。

给家属的“共情小提醒”

很多家属在患者急性发作时,会陷入“想帮却帮不上”的困境,甚至因为不当的沟通,加重患者的情绪。其实,家属也可以学习简单的“共情技巧”,成为护士的“帮手”。

首先,别急于“解决问题”,先“接纳情绪”。比如患者说“我活着没意思”,别立刻说“你别胡思乱想,还有我们呢”,可以说“我知道你现在觉得特别难,这种感觉一定很痛苦”——先认可患者的情绪,再慢慢引导。

其次,别打断患者说话,哪怕内容“不合理”。精神科急诊的患者,可能会说一些听起来离谱的话,比如“有人跟踪我”“我是没用的人”,此时别反驳“哪有人跟踪你”“你别这么说自己”,可以说“你能和我说说,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感觉吗?”——倾听的目的不是判断对错,而是了解患者的内心。

最后,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患者出现自伤、伤人倾向,或情绪持续失控,别独自扛着,立刻送医。家属要知道,精神科急诊护士的共情和专业干预,是帮助患者度过危机的重要力量,不必因为“觉得丢人”而延误治疗。

精神科急诊室的“倾听者”们,她们用温柔的倾听,为情绪崩溃的人撑起一片暂时的“安全区”,让共情比药物先抵达,也让希望比绝望先扎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ydaobao202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