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人体的“动力引擎”,每分钟规律跳动,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至全身,维持生命运转。但当冠状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变窄,心肌供血不足时,身体会发出紧急“警报”——心绞痛。这种突如其来的胸部压迫感或闷痛,常由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寒冷刺激诱发,若未及时处理,可能进展为心肌梗死,危及生命。掌握科学的急救与预防知识,是为自己和他人筑起生命防线的关键。
一、识别心绞痛:别被“伪装症状”误导
心绞痛的典型表现是胸骨后压榨性疼痛(类似胸口被重物压迫),但它的“出场方式”可能很隐蔽:部分患者会感到左肩背放射性疼痛,也有人仅表现为下颌酸胀、牙痛或上腹不适,这些不典型症状容易被误认为胃病、牙周炎或肌肉劳损。如何准确识别心绞痛?需抓住“触发—缓解”规律。
1.发作场景:多在运动(如爬楼梯、快走)、情绪激动(争吵、紧张)、寒冷刺激(突然受凉)等增加心脏负担的情况下突然出现。
2.缓解方式:休息片刻(停止活动后)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通常在数分钟(一般3-5分钟)内缓解。
3.危险信号:若疼痛持续超过20分钟不缓解,并伴随大汗、恶心、呼吸困难、意识模糊,需立即警惕心肌梗死——这是心绞痛的“升级版”,必须争分夺秒抢救!
二、急救第一步:先“稳环境”,再“稳状态”
发现有人疑似心绞痛发作,第一要务是减少心脏负担。
1.立即停止活动:无论患者在走路、吃饭还是工作,马上让其原地坐下或躺下,避免继续活动加重心肌缺氧。
2.调整体位:若在户外,协助患者平躺于干燥、通风的地面(避免潮湿或凹凸不平处),尽量保持安静;若在室内,可让患者采取半卧位(如靠在沙发或床头,垫个枕头),保持头部稍高、双脚微微抬起的姿势,帮助静脉血液回流心脏,减轻心脏泵血压力。
3.畅通呼吸与情绪安抚:解开患者过紧的衣领、腰带(避免压迫胸腹部影响呼吸),同时用温和的语气安慰:“别慌,我们已经在处理了,很快会好起来的”——紧张焦虑会导致心率加快,进一步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症状。
三、药物干预:硝酸甘油“黄金3分钟”怎么用?
硝酸甘油是心绞痛急救的“核心武器”,但用对才有用!
1.适用情况:仅推荐给有明确冠心病史(如曾确诊心绞痛、放过支架)且随身携带药物的患者。
2.正确操作: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避免突然站立或平躺导致头晕);将1片0.5毫克的硝酸甘油片(常见规格)直接放于舌下(舌下黏膜血管丰富,药物能快速吸收入血,1-3分钟起效);含服时切勿吞咽或喝水(否则药物会被胃液破坏,降低药效)。
3.效果判断:通常1-3分钟疼痛缓解,若5分钟后仍不缓解,可再含服1片;若连续含服3次(共1.5毫克)后症状仍未改善,需高度怀疑心肌梗死,立即拨打120。
4.替代方案:若患者未携带硝酸甘油,但备有速效救心丸(中成药),可尝试含服10-15粒(其成分川芎嗪能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辅助缓解症状),但硝酸甘油仍是首选。
四、紧急求助:打通“生命救援链”的关键细节
急救过程中,每一秒都可能影响预后,务必同步启动“医疗救援”。
1.立即拨打120,清晰告知调度员以下信息:患者当前症状(如“胸口压榨样疼痛”“放射到左肩”),发作时间(如“5分钟前开始疼”),基础病史(如“有冠心病/高血压”),具体位置(精确到楼层、门牌号,最好说明附近标志性建筑)。
2.等待期间的观察与处理:持续监测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和脉搏(用手指轻按手腕内侧或颈部侧方感受搏动);若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呼吸停止,需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双手交叠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频率100-120次/分钟,深度5-6厘米);若现场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常见于地铁站、商场),立即取用并按语音提示操作(它能自动分析心律,必要时电击除颤,大幅提升抢救成功率)。
3.重要原则:切勿自行驾车送医!途中若病情恶化(如心跳骤停),车内无法提供专业救治,可能错过黄金抢救时间。
五、预防复发:从生活细节筑牢“心脏防线”
急救是“应急”,预防才是“根本”。冠心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需做到:
1.规范用药+定期监测。严格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降血脂、稳定斑块)等药物,定期复查血压、血糖、血脂,确保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如血压<140/90mmH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8mmol/L)。
2.主动规避“诱发因素”。避免暴饮暴食(尤其高油高盐饮食);
不过度劳累(如连续熬夜、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少生气、少焦虑);注意季节防护,冬季注意保暖(寒冷会刺激血管收缩),夏季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闷热环境(易脱水,血液黏稠度升高)。
3.坚持健康生活方式。饮食以低盐(每日盐摄入<5克)、低脂(少吃动物内脏、肥肉)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及富含Omega-3的鱼类(如三文鱼);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拳),以微微出汗、说话略喘为宜;每3-6个月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动态评估血管状况,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心绞痛的突袭虽猝不及防,但科学的急救流程、及时的药物干预和高效的求助行动,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威胁。每一次快速反应、每一个正确操作,都是对生命的郑重承诺。愿这份急救“宝典”能被更多人熟知,让我们在意外来临时,都能从容应对,守护自己和身边人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