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一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医学名词,也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该病主要对人体胃肠道造成严重的损伤,轻者无需特殊治疗,重者则需及时积极配合治疗,以免病情加重,危及生命。本文主要对慢性胃炎相关内容进行科普,重点对慢性胃炎的定义、致病原因以及治疗方法进行介绍。
什么是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如黏膜颜色不均,颗粒状增殖及粘膜皱壁异常等。慢性胃炎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至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部分慢性胃炎患者并无明显症状,且慢性胃炎也没有特异性表现,其症状和消化不良的症状相似,常见为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还会伴随着食欲不振、嗳气、泛酸、恶心等。此外,慢性胃炎类型的不同,症状表现也会有所不同,如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患者会出现恶性贫血、全身衰弱、体重减轻等症状,胃黏膜有糜烂对患者会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
慢性胃炎的致病原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在进入到人体后,会定植在胃黏膜中,会产生尿素酶、蛋白溶解酶、过氧化氢酶等多种酶,进而引起胃黏膜炎症损伤。
十二指肠胃内容物反流:消化吸收不良以及动力异常会导致十二指肠胃内容物反流,长期反流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导致胃黏膜出现慢性炎症,引发慢性胃炎。
自身免疫原因:自身免疫性的炎症反应导致壁细胞总数减少、泌酸腺萎缩、胃酸分泌降低、内因子减少,可导致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出现恶性贫血。
年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胃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容易发生慢性胃炎。
物理原因:饮浓茶、喝咖啡、喝酒、食用刺激性食物等不良饮食习惯也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长时间下来会造成胃黏膜损伤,引起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
病因治疗:针对慢性胃炎患者的病情状况以及发病原因,在对其进行治疗的时候,则可针对其病因进行治疗,通过改善病因的方式延缓患者病情发展。幽门螺杆菌感染作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可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方式进行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为含有铋剂的四联疗法或大剂量的二联疗法。
对症治疗:对症治疗是指针对慢性胃炎患者的症状表现,结合其症状类型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对患者进行治疗。结合慢性胃炎患者常见症状,通常采用抑酸或抗酸治疗、胃黏膜保护剂、胃动力促进剂或酶制剂等对症治疗方法,帮助患者缓解因慢性胃炎而引起的不适症状。
中药治疗: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将慢性胃炎分为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胃络瘀阻七种证型。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通常需要结合不同证型用药,如脾胃气虚证患者可辨证服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但是因为慢性胃炎的病程较长,多数患者都具有两种或以上的证型,需明确诊断患者证型,并对其进行辩证治疗。
总而言之,慢性胃炎病程长,对患者的危害性大,若不及时治疗极有可能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危害。因此,大家需多了解慢性胃炎相关知识,慢性胃炎高危人群需定期检查,及时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