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1

重阳暖意浓 敬老需长效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每逢此节,敬老思亲的情愫便在时光里愈发厚重。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温暖人心的举措:北京首个“老龄友好智慧体验中心”启用,让创新养老设备走进寻常百姓家;上海开通“银龄守护”公益热线,为老年人筑起心理健康屏障;河北邯郸实施高龄津贴“免申即享”,18.9万名老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惠民政策;河南一些村庄则为老人摆起水饺宴,并提供免费体检、理发等贴心服务。这些暖心行动,如秋日暖阳,温暖着老年人的心田,也映照出全社会对老年群体的深情关怀。

这些举措的可贵,在于精准戳中了老年人的现实需求。智慧设备走进寻常百姓家,是破解“数字鸿沟”的贴心;公益热线24小时在线,是填补“心理空缺”的暖心;津贴自动到账、水饺热气腾腾,是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用心。它们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化作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老年人切实感受到社会的温度,这份“精准关怀”,正是新时代敬老工作的生动体现。

然而,敬老爱老从来不是“节日限定”,更应是融入日常的“长效课题”。重阳节的暖意值得点赞,但我们更需思考:如何让智慧养老设备持续惠及更多老人,而非止于体验中心的展示;如何让心理关怀热线全年无休,成为老人随时可依的“心灵港湾”;如何让“免申即享”的便民模式复制推广,让更多惠民政策落地生根。节日的仪式感是起点,长效的制度保障才是归宿。

敬老爱老,既是传统美德的传承,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尺。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每一步进阶都需要政策的持续发力、社会的共同参与。这个重阳,各地的暖心举措为我们勾勒了敬老的美好图景;“明天”,唯有以制度为基、以常态为要,将这份关怀贯穿四季,才能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岁月的长河中,安稳前行,尽享晚年安康。本报记者 帅晓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ydaobao202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