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住院,全家受累”,道出了很多人的切身感受。家人生病住院,子女请假轮流陪护,或是请护工照顾,似乎已成惯例。如今,这一情况正迎来新变化。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决定自2025年6月起至2027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医院免陪照护服务模式,有效增加相应服务供给,进一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山西早在2019年就已开始探索。在省卫健委统一部署下,山西省人民医院肾内科、神经外科,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等10个领军专科先行先试,以整个病区建制,由医院自聘护士、第三方派遣护理人员或与管理规范、定价合理的第三方开展合作等方式开展“无陪护理”,负责患者日常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 。山西白求恩医院则通过与第三方协同机制推进无陪护服务:医院成立护士助理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三级监管架构(护理部—护士长—责任护士),制定16项管理制度强化安全监管,第三方公司全流程管理护理员招聘、岗前培训及绩效考核。
6年过去,山西“无陪护理”的无陪护病房已覆盖全省51家医疗机构、1.5万余张床位,累计服务患者超64万人次。这一模式不仅让患者获得更专业、更贴心的照护,也让家属从繁重的陪护任务中解脱出来,回归正常生活。
国家政策的出台,无疑为山西乃至全国的“免陪照护”服务注入了强大动力,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项服务能否真正破解“一人住院,全家受累”的难题?又将如何重塑医疗服务格局?
传统陪护痛点重重
在传统的就医模式中,家属承担着重要的陪护角色。“山西人念亲情,病房里总围着七大姑八大姨。”山西省人民医院肾内科的护士道出了大部分住院家庭的常态。家人的陪伴固然能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慰藉,但也带来了诸多现实难题。时间和精力的挑战首当其冲。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家庭而言,一旦父母生病住院,子女在工作与陪护之间常常陷入两难境地,分身乏术。专业知识的匮乏也不容忽视。陪护不仅需要付出体力,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常识和护理技能。家属由于缺乏专业培训,在面对患者的突发状况时,往往手忙脚乱,难以提供有效的帮助。比如,如何正确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预防褥疮;如何准确把握患者的饮食禁忌,促进康复等,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考验着陪护者的专业素养。
此外,传统陪护模式还存在着诸多弊端。病房内人满为患,不仅影响患者的休息和康复环境,也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在医院的病房里,常常能看到家属们蜷缩在狭窄的陪护椅上,或是在走廊里打地铺。为了照顾病人,他们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工作,奔波于医院和家庭之间,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
“免陪照护”探索困局之道
为了破解传统陪护模式的困境,“免陪照护”服务应运而生。这一模式以专业的护理团队为核心,旨在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照护服务,让患者在医院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关怀。在山西,不少医院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免陪照护”服务体系。以山西省人民医院为例,医院制定了《山西省人民医院关于第三方护工使用管理方案》,成立了护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护工专管机制,形成由医院审核、护理部监督、各病区护士长及责任护士监管的三级管理架构。通过严格的筛选和培训,确保护工具备专业的护理技能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在病房里,护工们不仅负责患者的日常生活照料,如洗漱、喂饭、协助排便等,还能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每天清晨,护工会准时来到患者床边,帮助他们起床、洗漱,送上营养丰富的早餐。在患者输液时,护工会时刻关注输液速度和患者的反应,确保输液安全。“护理人员能按时准确叮嘱母亲用药,比我们子女更清楚病情,我们很放心。”患者家属柴女士的话,代表了不少家属的态度。
除了生活照料和病情观察,“免陪照护”服务还注重患者的心理关怀。护工们会与患者耐心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排解孤独和焦虑情绪。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患者,护工们还会协助他们进行康复训练,鼓励他们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免陪照护”服务的推行,不仅让患者得到了更专业、更贴心的照顾,也让家属们松了一口气。
发展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
“免陪照护”服务的推广,无疑为解决就医陪护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带来诸多机遇。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专业护理人员的短缺是制约“免陪照护”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老龄化社会加剧,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专业护理人员的培养周期较长,数量相对有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山西加大对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还通过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护理行业。
另一方面,服务质量的监管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免陪照护”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监管机制。在山西,卫生健康部门加强了对医院“免陪照护”服务的监督检查,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估,确保服务质量符合标准。同时,还鼓励患者和家属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价,及时反馈问题,促进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
此外,费用问题也是患者和家属关注的焦点。就记者调查,目前,大部分医院“免陪照护”服务的费用大致在300~500元/天,尚未统一标准,部分患者可能会担心费用过高,难以承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山西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费用支付方式,鼓励医保部门将“免陪照护”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还通过政府补贴、社会捐赠等方式,降低服务费用,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当王大爷惬意享受着护工端来的早餐,这一图景悄然解析着老龄化与少子化交织的暗潮,“免陪照护”服务的出现,为解决“一人住院,全家受累”的难题带来了希望。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各地的积极探索,“免陪照护”服务有望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期待更多的医院加入到“免陪照护”服务的行列中,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专业、便捷、贴心的照护服务。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关注和支持“免陪照护”服务的发展,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完善质量监管机制,探索多元化的费用支付方式,为这一服务模式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多方发力,“免陪照护”服务一定能够破解就医陪护难题,让患者安心,让家属放心。 本报记者 帅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