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银行、智能柜台加速普及的当下,银行服务的效率与便捷性不断提升。然而,对于许多老年人而言,复杂的操作设备、模糊的屏幕文字、银行柜台前的玻璃隔层,却成为横亘在金融服务与生活需求之间的无形屏障。如何让银行的适老化服务更有温度,成为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前不久,山西太原市的张大爷想给外地的外孙转账,于是到附近某银行网点的柜台办理。银行工作人 员极力推荐他下载开通手机银行,并表示“这项业务操作简单,柜台办理要等很久,手机操作更方便”,张大爷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勉强完成操作。后来,在家中又一次转账时,面对不熟悉的手机银行操作界面,他不小心把原本要转给外孙的5万元错转到其他账户,让张大爷一时焦头烂额,好在及时得到银行工作人员的帮助才追回来。这一案例便折射出当前银行适老化服务存在的问题:过度追求 智能化却忽视了老年群体的实际接受能力;业务流程缺乏适老化设计,给老年人带来不便等。
近年来,银行业在适老服务改造方面已展开积极探索。中信银行太原分行在营业网点入口处铺设了无障碍通道,方便行动不便的老人进出。大厅内设置了“老年人服务专区”,配备了舒适的座椅、老花镜、放大镜、医药箱等贴心物品;优化了自助设备界面,增大字体显示,简化操作流程。工商银行山西分行不断深化“工银爱相伴”适老服务品牌建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这些举措提升了老年人的服务体验,为行业适老化改造提供了良好范本。
养老金融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重要举措,在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中发挥重要基础性作用。银行在推进智能化转型的同时,应保留足够的人工服务窗口,合理优化网点布局;加强员工培训,提升服务意识和专业素养,避免过度营销和推广智能化产品;业务流程的简化与优化至关重要,以减少不必要的手续和等待时间。政府部门同样要发挥引导作用,出台银行适老化服务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并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社会各界可以积极通过公益宣传、志愿服务等方式,帮助老年人提升金融知识和智能设备操作能力。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不断优化服务流程,用更贴心、更温暖的服务让每一位老年人在享受便捷金融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尊重与关怀,才能切切实实让银发群体共享金融发展的成果。 张 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