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在太原市某大型旅行社门店里,76岁的王桂兰老人攥着精心挑选的海南夕阳红旅行团宣传页,眼中充满期待。然而工作人员一句礼貌而冰冷的“阿姨,您超过年龄限制,我们无法接受报名”,瞬间让她的笑容凝固。宣传单上“75周岁以上恕不接待”一行小字,宛如一道无形的高墙,将她隔绝在向往的风景之外。
王桂兰的遭遇绝非孤例。在太原这座60岁以上户籍人口占比已突破20%的城市,无数银发族的“远方”被年龄数字阻断。记者走访多家本地旅行社发现,年龄设限已成普遍现象。多家旅行社明确表示,75岁以上老人参团需额外审核或直拒门外。某知名旅行社负责人坦言:“风险考量压倒服务意愿,高龄游客健康风险陡增,保险公司承保意愿低,即使接受保费也大幅上涨,运营成本难以承受。”
不少旅行线路要求老人出具指定时间内的体检报告,甚至细化到血压、心电图等具体指标。72岁的李建国本想参加旅行社组织的五台山朝圣之旅,却因近期血压略高被拒。繁琐的体检流程让许多老人望而却步。一家旅行社工作人员私下透露:“有时并非老人健康真不适合出行,但为规避责任,只能设置高门槛。”
多家保险公司明确表示对70岁以上老人不售旅游意外险,或设极高保费。某大型保险公司太原分公司业务员解释:“高龄群体赔付率远超平均值,风险精算模型下只能选择回避。”即便有险可买,保障范围也常大幅缩水。78岁的退休教师赵梅曾自费购买某境外险,但在欧洲不慎扭伤脚踝,却因条款中的年龄排除项无法获赔。
即便“迈过”上述重重阻力总算启程,但适老化服务的缺失,使旅途体验雪上加霜。太原至西安的高铁上,68岁的张玉芬老人因行动缓慢多次被导游催促;某热门景区内,缺乏无障碍通道让轮椅上的老人寸步难行;行程节奏过快、餐饮安排忽略老人需求等问题屡见不鲜。张玉芬无奈道:“本想轻松看风景,却总像在急行军。”面对日益凸显的老年旅游困境,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正在积极关注该问题。目前,太原已要求景区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并鼓励开发专门面向老年人的文旅产品。然而,对于市场自发设置的年龄门槛与保险困局,尚无具体政策干预。
上海等地试点的“高龄旅游保险共保体”模式,通过多家公司共担风险,或可为太原提供借鉴。太原市老龄产业协会负责人呼吁,政府可考虑给予承保高龄群体的保险公司适度补贴或税收优惠,提升市场积极性。同时,社区可探索组织非营利性老年友好短途游,以互助形式减轻商业机构压力。更深远的是,旅游市场需转变思维,将老年人视为重要服务对象而非“负担”。山西大学社会学教授陈明建议,应推动建立老年旅游服务的地方标准,对行程设计、健康预案、导游服务等明确规范。旅行社可细分市场,设计真正适应长者节奏与兴趣的主题线路。
山西今年开行的首趟银发旅游列车Y402次,3月2日由山西运城站驶出,636名平均年龄近70岁的旅客,在13天的旅程中途经江西婺源、广东湛江、湖南湘潭等地的知名景区,畅游景德镇、万亩油菜花梯田等著名景点。这趟旅游列车在旅途服务、餐饮保健等多个方面精心安排,采取车随人走、“快旅慢游”的方式开行,让老年人出行更安全、舒心。这证明,当服务真正适配需求时,银发市场同样蕴含巨大活力。本报记者 帅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