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老年人常见慢性病,据推算我国约有1100万人罹患此疾病。近二十年数据显示,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持续攀升。某天,我在药学门诊出诊时接诊了一位年逾古稀的李爷爷,他颤颤巍巍地坐下后便向我抛出一道“药命题”:我半年前因为胸痛做了手术,要吃五六种药,现在我感觉已经好了,这些药可以不吃吗?我要吃多久才能断病根?
接过他手中杂乱无章的药盒以及斑驳的病历,我初步了解到:这是一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半年前发病时行手术植入支架,病情稳定后带药出院,包括: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美托洛尔、依那普利、阿托伐他汀钙片、单硝酸异山梨酯。
“何时能停药?”这一疑问无疑是众多病友心中的头等大事。毕竟,常言道“是药三分毒”,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药物总是能免则免。在回答李爷爷提问前,我们不妨深入探究一下他服药的初衷,以及这些药物所带来的益处。通过这样的了解,我们才能更明智地决定何时是停药的最佳时机。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疾病的防治策略:一级、二级、三级预防。通俗来讲:一级预防也称为病因预防,是针对健康人群;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是针对已经患病的轻症人群;三级预防也称为临床预防,是针对已患有某些疾病人群。以冠心病为例:针对尚未患有冠心病的个体,为降低冠心病发病率,采取一系列手段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和缺乏运动),称之为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则是针对已经诊断冠心病的患者,为了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减少相关并发症,采取药物治疗的措施。前文李爷爷所服用的药物,其用药目的正是进行冠心病“二级预防”。
那李爷爷服用这些药物,能获得什么益处呢?根据冠心病最新的治疗证据,对已经确诊的患者进行综合全面管理,可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复发和死亡风险。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项,通常以“ABCDE”进行总结。
A:抗血小板治疗(Anti-platelet therapy)、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抗心肌缺血治疗(Anti-anginal therapy)。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抗血小板药物,可有效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减少心肌梗死等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率;服用ACEI类药物可降低冠心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减少死亡率;对于存在胸闷、胸痛等心肌缺血症状的患者,可通过硝酸酯类药物和钙通道阻滞剂等改善心肌灌注,减轻症状。
B:服用β受体阻滞剂(B-blockers)、控制血压(Blood pressure control):研究表明,服用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可低心率、减少心脏负荷;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为130/80mmHg),亦有助于控制疾病进展。
C:戒烟(Cigarette quitting)、降血脂(Cholesterol lowering):吸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吸二手烟的人群患冠心病概率增加2倍以上,因此需戒烟;冠心病因血管中低密度脂蛋白(LDL-C)沉积形成斑块所致,通过饮食和服用降脂药物等方式降低胆固醇水平、特别是LDL-C水平,可有效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常用的药物有他汀类(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PCSK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阿利西尤单抗)、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
D:血糖控制(Diabetes control)、均衡饮食(Diet):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糖尿病患者的患冠心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需通过饮食和降糖药物等方式控制血糖;通过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等合理膳食,亦有助于冠心病防治。
E:锻炼(Exercise)、患者健康教育(Education):适量的锻炼、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冠心病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可降低疾病的复发。
我们再来看看李爷爷的治疗方案:服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依那普利”“单硝酸异山梨酯”分别属于A类预防措施相关药物;服用“美托洛尔”属于B类预防相关药物;“阿托伐他汀钙片”属于C类预防措施相关药物,都是明确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病情、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的药物,应当继续服用。
当然,如果在服用药物过程中,发现严重出血、腹痛、肌肉疼痛、心率过慢(低于55次/分钟)、低血压(低于90/60mmHg)等冠心病治疗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的,请及时向医师及药师寻求帮助,对于服用的药物有任何疑问亦可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