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1

住院精神病患者躁狂发作:风险防范技巧

在精神科病房里,有些精神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躁狂发作的急性症状。发作时,患者情绪会极度兴奋,冲动行为变多,判断力也会下降。这种情况可能对患者自己、医护人员,还有同病房的其他患者造成安全风险。所以,掌握科学的风险防范技巧很重要,能保障住院患者安全,也能让治疗顺利进行。

环境管理:减少触发风险的因素

环境调整是防范躁狂发作风险的基础。医护人员会按患者情况改造病房:先清走尖锐餐具、玻璃制品、绳子、硬书本等危险物品,防止患者冲动时伤人伤己;再固定床架、桌椅,避免患者激动时推家具撞人或挡路;同时调低电视音量、避免强光,减少刺激让患者情绪不更兴奋。

家属探视要配合,别带含酒精饮料、打火机、首饰等风险物品。部分患者躁狂时占有欲强,带贵重物品易被抢;打火机有火灾隐患,这些细节要注意。

沟通技巧:避免情绪冲突升级

和躁狂发作的患者沟通,要温和、简洁,避免触发情绪对抗。医护人员与患者交流时,会耐心倾听,不打断、不争辩——患者发作时易认为自己的想法“绝对正确”,争辩会让其更冲动。若患者坚持“立刻出院办大事”,医护不会直接拒绝,会说“先聊聊你的事,等医生评估后再商量”,先稳定情绪再引导。

家属探视时,沟通要选对话题,别聊工作压力、家庭矛盾这类易让患者焦虑或兴奋的内容;交流时间控制在15-30分钟,太长会让患者精力透支、变烦躁。若患者语速变快、情绪激动,家属要及时结束对话并告知医护,避免情绪进一步升级。

行为干预:及时制止危险动作

患者出现轻微冲动行为时,及时、正确地干预能避免风险扩大。医护人员会观察患者的肢体语言,判断情绪变化。比如患者来回踱步、握拳、大声说话,医护人员会主动上前,用温和的语气安抚,说“你现在看起来有点着急,我们去活动室坐一会儿好吗”,同时轻轻引导患者到安静的地方,转移注意力。

如果患者出现更危险的行为,比如想攻击别人、伤害自己,医护人员会采取专业的约束措施。但这种措施会严格按医疗规范来,只有必要时才用,而且会全程观察患者状态,避免造成伤害。家属如果在场,要听医护人员的指挥,不要自己上前拉扯患者。因为不当的干预可能会让患者误以为是“攻击”,反而增加伤害风险。

用药配合:保障治疗效果稳定

规律吃药是控制躁狂发作、减少风险的关键。医护人员会严格按医嘱监督患者按时吃药,避免患者因“觉得自己没病”拒药。有些患者躁狂时会藏药或吐药,医护人员会在患者服药后观察片刻,确保药物顺利吃下。

家属要理解吃药的重要性,别随便质疑药效或劝患者“少吃药”。若患者探视时抱怨副作用(如“吃了药很困”),家属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由医生评估是否调药,切勿让患者自行停药——突然停药易致病情反复,增加躁狂发作风险。

情绪监测:提前识别发作信号

日常监测患者情绪,能提前发现躁狂发作的迹象,为干预争取时间。医护人员会记录患者的睡眠、饮食情况。因为躁狂发作前,患者常出现睡眠减少的情况,比如每天只睡2到3小时却不觉得累,还可能食欲亢进或暴饮暴食。同时,医护人员也会关注患者的社交行为,比如患者突然变得“话多”“爱跟人搭讪”,甚至主动帮其他患者但方式混乱,这些都可能是发作的前期信号。

家属探视时,也可以留意这些细节。如果患者比上次探视时“精力旺盛很多”,或者说话逻辑变得混乱,要及时告诉医护人员。这样医护人员能调整护理方案,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防范住院精神病患者躁狂发作的风险,核心是“专业指导+家属配合”。不管是调整环境、沟通技巧,还是监督吃药、监测情绪,都要在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下进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不仅能减少风险,还能让患者感受到支持,更有利于病情稳定和恢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ydaobao202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