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1

当心跳呼吸骤停遇上ECMO:这台“人工心肺”如何抢回生命?

急诊室的红灯骤然亮起:一位心梗患者突然倒地,心电监护仪上心率呈直线——心跳呼吸骤停!胸外按压、电除颤、气管插管……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可患者自主心跳始终未恢复。这时,医生果断下令:“准备ECMO!”这个被称作“人工心肺”的设备,已是心肺复苏中的“终极武器”。但它并非万能,何时用、给谁用、能有怎样的结果,都有严谨依据。作为ECMO治疗从业人员,我来把这些关键知识讲清楚。

一、ECMO不是“复活器”,是“生命桥梁”

ECMO全称“体外膜肺氧合”,简单说就是暂时代替心脏和肺工作的机器。它通过导管把患者静脉血引到体外,经人工肺氧合后,由人工泵送回体内——绕开受损心肺,维持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

需要明确的是,ECMO不能治疗导致心跳呼吸骤停的病因(如心肌梗死的血栓、重症肺炎的感染),它的作用是“搭桥”:在患者心肺功能暂时“罢工”时维持生命,为医生争取解决根本问题的时间,就像家里水管爆裂时先接临时管道保证供水,再修主管道。

临床数据显示,对于常规心肺复苏无效的患者,采用ECMO辅助的心肺复苏(简称ECPR)成功率比传统方法提高了30%-50%,但前提是“选对时机、用对患者”。

二、什么时候该启动ECMO?别错过“黄金窗口”

不是所有心跳呼吸骤停都需要ECMO,启动早了可能浪费资源,晚了则错失机会。国际公认的“时机标准”主要看两点。

一是常规抢救无效,且时间未超30分钟。传统心肺复苏(胸外按压、除颤等)持续20-30分钟后,若仍无自主循环(如颈动脉摸不到搏动、血压测不出),且排除不可逆死亡(如严重脑损伤),就该考虑ECMO。2023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证实:心跳呼吸骤停超过30分钟后启动ECMO,患者生存率会从28%降至12%,因长时间缺氧已造成多器官不可逆损伤。

二是病因可逆,有“恢复可能”。ECMO只对“暂时受损”的心肺有用,如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心跳呼吸骤停,若能在ECMO支持下做PCI(心脏支架)打通血管,心肺功能可能恢复;而晚期心衰、严重肺纤维化导致的骤停,因器官已彻底衰竭,ECMO也难以回天。临床中,这类“可逆病因”占ECPR适应证的70%以上。

去年,一名18岁心肌炎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后25分钟无自主心跳,紧急启动ECMO后3天,心肌炎症消退顺利撤机;另一位肺栓塞患者,在心跳呼吸骤停后20分钟用上ECMO,介入手术取栓后顺利脱机。这正是“时机+病因”共同决定结果的体现。

三、哪些情况适合用ECMO?看这5类核心适应证

结合2024年《ECMO临床应用指南》,以下5种情况是ECPR的主要适用人群,且有明确科研证据支持。

1.心源性骤停:如急性心肌梗死、重症心肌炎、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跳骤停,年轻人(无基础心脏病)效果更好。研究显示,这类患者ECPR后出院率达40%-60%。

2.肺源性骤停:如重症肺炎、肺栓塞、溺水导致的呼吸衰竭引发骤停。需注意,肺部病变可逆(如感染控制后可恢复)则效果佳;终末期肺病不推荐。

3.体外循环术后无法脱离:心脏手术中若患者不能停用人工心肺机,可过渡到ECMO辅助,等心功能恢复后再撤机。

4.难治性休克:如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当血管活性药物用到最大剂量仍无法维持血压时,ECMO可通过改善循环逆转休克。

5.低温导致的骤停:如冬季落水后的低温导致心脏停搏,ECMO支持下复温的成功率比传统方法高3倍,因低温会保护器官,及时复温就可能恢复。

而严重脑外伤、多器官功能衰竭、晚期癌症等情况,即使启动ECMO也难以改善结局,反而可能增加患者的痛苦,临床中需严格排除。

四、启动前的“生死抉择”:家属该知道的3个真相

ECMO启动前,医生通常会和家属沟通以下3个问题,以避免家属的盲目期待或过度抗拒。

1.费用高、耗时长,需做好心理准备。ECMO设备和耗材费用较高(开机费约5万-10万,每天维持费约1万-2万),治疗周期多为3-7天,长则2周。患者需在ICU密切监护,家属探视时间有限,这些都是要面对的现实。

2.有并发症风险,但可控。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因抗凝治疗)、感染(导管相关)、肢体缺血(导管压迫),发生率约20%-30%,但通过规范护理可以降低:医护人员会每小时观察患者导管穿刺处有无渗血,每天监测凝血功能,定时活动肢体,及时进行各科室联合干预。

3.结局难预测,需理性看待。即使符合适应证,ECMO也不能保证100%成功。数据显示,整体出院生存率约30%-40%,部分患者可能遗留神经功能损伤(如记忆力下降)。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基础病、骤停时间等综合评估,最终结局需在治疗中动态观察。

曾有位心梗患者家属,因担心费用犹豫耽误了10分钟,好在最终启动后顺利恢复。这时更该和医生充分沟通,而非独自纠结——每分每秒都关系着患者的生机。

五、启动前的“闪电准备”:医护如何与时间赛跑?

ECMO的启动离不开团队的紧密协作,从决定使用到设备运转,理想时间需控制在30分钟以内(“黄金30分钟”)。

1.评估确认(5分钟内)。医生快速复核患者病史(是否符合适应证)、抢救时间(是否在30分钟内)。护士同步完善检查:测血气看缺氧程度,查心电图排除不可逆心律失常,确认无抗凝禁忌(如近期出血)。

2.团队集结(10分钟内)。ECMO团队(医生、护士、技师)接到通知后立即到位,分工明确:医生负责穿刺置管(通常选颈部或大腿血管),护士准备耗材(导管、膜肺、抗凝药),技师检查设备(开机、预充管路)。急诊科室通常备有“ECMO 应急包”,所有耗材提前打包,能节省至少10分钟。

3.置管启动(15分钟内)。穿刺成功后,导管连接ECMO机器,技师启动循环,护士调整参数(血流量、氧浓度),同时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凝血指标。整个过程像“精密手术”,任何环节出错都可能影响效果。

六、ECMO是希望,而非“万能钥匙”

ECMO的出现,让很多原本没机会的患者重获新生,但它始终是“辅助工具”。我见过太多因及时启动而康复的案例,也见过因错过时机或病因不可逆而遗憾的结局。若身边有人遭遇心跳呼吸骤停,记住两点:一是相信医护人员的判断,医生建议ECMO时,说明有抢救价值;二是理性看待结局,即使启动也可能有风险,但至少为生命争取了机会。更重要的是,预防永远比抢救更重要:定期体检排查心脏问题,冬季注意保暖防低温,溺水后及时心肺复苏……减少心跳呼吸骤停的发生,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守护。

那台运转时发出轻微“嗡嗡”声的ECMO机器,每一次启动都是对生命的承诺——而我们希望,这样的承诺能少一些,平安能多一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ydaobao202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