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1

“弯曲之痛”: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链与防控壁垒

近期,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通报基孔肯雅热疫情敲响警钟,基孔肯雅病毒可借由输入病例引发本地传播。即使未出国,也可能通过被本地带病毒的蚊虫叮咬而感染。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而做好蚊媒防控是预防此病的关键。

一、认识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Chikungunya)的名称源自非洲坦桑尼亚的一个词,意为“变得扭曲”,形象地描述了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而弯腰驼背的姿态。该病于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被发现,随后在非洲和亚洲其他国家发现。2005年以来,该病毒在非洲、南亚、东南亚和印度洋群岛引起多起大规模暴发疫情。2010-2019年间曾引发我国4起本地暴发疫情,输入病例大多数为归国后自行就医发现,发病和诊断间隔较长。值得注意的是,该病虽然可引起剧烈不适,但重症率和病死率通常低于0.1%。

二、隐秘的“快递员”:蚊媒如何完成病毒投递?

1.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俗称“花蚊子”,是传播该病毒的主要蚊种。它们尤其喜欢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通常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病毒能在蚊体内存活较长时间,甚至可以终生携带病毒。

2.人类传染源。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在非洲、东南亚等疫情流行区,人被带病毒的蚊虫叮咬而感染,在回国入境时可能未发病或症状较轻而未察觉。患者在出现症状后1-5天内有较强的传染性,血液携带高浓度病毒,本地蚊虫叮咬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经过2-10天,当该蚊虫再次叮咬他人时,即可传播病毒。单只带毒蚊虫可通过多次叮咬感染多人,一个输入病例就可能引发家庭或社区聚集性疫情。

3.动物宿主。在非洲等地的丛林型疫源地中,感染病毒的非洲绿猴、狒狒等等灵长类动物也是重要的传染源。病毒可在这些动物-蚊虫-人之间循环。

三、早期识别的信号

1.旅居史。发病前12天内,曾经到过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如东南亚、非洲、热带/亚热带地区等),或居住、工作场所周围曾有病例发生。

2.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感染后通常经历3-7天潜伏期。急起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通常持续1-7天,部分人退烧后会再次发热。发热时,多个关节出现疼痛和肿胀,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重要特征。疼痛可持续数天或数月。半数以上患者会在发热后2-5天出现皮疹,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的伸侧、手掌和足底。

3.其他症状。急性期可出现肌肉痛、弥散性后背痛、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体征。

四、慢性“枷锁”:被低估的关节之殇

1.高危因素。高龄、既往存在关节功能障碍、急性期症状严重、伴有基础疾病者是发生更严重关节症状和不良预后的高危因素。年龄越大,关节疼痛发病率越高,疼痛持续时间较长,累及的关节越多。约半数基孔肯雅热患者会转为慢性关节炎。

2.慢性期多为病症超过3个月,最常见的是急性期受累关节持续疼痛。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破坏性的关节炎或关节痛,类似类风湿。

五、破链行动:三重防控壁垒构建

基孔肯雅热目前暂无特效药和疫苗,但可防可控,关键在于防蚊灭蚊。

(一)清除蚊虫孳生地

1.闲置桶、罐、废弃轮胎等及时丢弃或倒置存放,避免露天积水。

2.定期清除家中空调外机托盘、饮水机接水盘、花盆托底、水缸、水盆等容器的积。

3.家养水生植物定期换水并彻底清洗容器内壁。景观水池可投放食蚊鱼捕食蚊幼虫。

(二)减少人蚊接触

1.居家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

2.在前往公园、山林、水边等蚊虫聚集地时,尽量穿着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使用蚊虫驱避剂防叮咬,尽量避免在伊蚊活动高峰时段长时间逗留。

(三)旅行健康提示

1.外出旅游前查询目的地疫情,关注疫情通报信息。

2.在流行区旅行时,尽量选择环境卫生良好、有完善防蚊设施(纱窗纱门、空调)的住所,避免入住临水(特别是静水水体)住所。

3.从流行区归国后的12天内,应密切观察自身健康状况,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主动告知医生近期详细的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疾控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例搜索和疫点蚊媒控制等工作时,应予以配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386086225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ydaobao202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