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在临床比较常见,属于慢性类疾病的一种。目前,生活、饮食结构的变化导致糖尿病的出现逐步年轻化趋向,但很多年轻人并不重视自身血糖的情况,对糖尿病前期症状没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不能及时管控,导致糖尿病出现。对此,本文针对糖尿病前期症状以及改善方式进行简要简述。
什么是“糖前期”?
糖尿病前期会针对病人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h血糖,其中空腹血糖是指在早餐前对病人的血糖进行检验,检测空腹血糖期间要告知患者在前一晚不要进食。餐后2h血糖是指在进食开始到餐后2h后为其检验血糖。如果病人空腹血糖≥6.1mmol/L但<7.0mmol/L或者餐后两小时血糖≥7.8mmol/L但<11.1mmol/L,并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种期间被称为糖尿病前期。病人要是处于糖尿病前期,若未能得到及时管控则可能随时变成2型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会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会导致出现糖尿病的风险提高,并且还会导致心血管疾病、肿瘤、抑郁、肾脏类疾病的概率提高,威胁身体的安全。
糖尿病前期如何进行生活管控
在糖尿病前期,对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可以令症状改善,并防止2型糖尿病的发生。如果病人确诊糖尿病,则要长期服用药物控制身体血糖。糖尿病前期则是身体对人们的提示,因此病人需要对行为进行管控,改善不良的饮食、生活等习惯,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合理膳食:人们因饮食的不规律导致身体的血糖不稳,因此需对饮食进行管理,提供合理膳食,控制血糖的波动。糖尿病前期人们在饮食中,要保证食物的营养均衡与充分,并控制食物中热量的摄入情况。饮食中,应尽量让病人摄入粗粮蔬菜等纤维素较高的食物,保证饮食少盐、少糖,避免高脂、高油等食物的摄入。同时在饮食中可以采用植物油,提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如果病人对饮食的控制不理想时,可以为病人选择低升糖的食物,以便控制血糖的波动。同时要告知病人尽量戒烟戒酒,因为在酒中含有的热量也比较高。
适度运动:在生活中要逐步提高病人的运动量,如果病人存在超重、肥胖等症状,要告知病人降低体重,一般在控制BMI处于24kg/m2范围内,尽量减重5%~10%左右。如果病人的条件允许,则可以引导病人接受慢跑、游泳、自行车、健身操等有氧运动、抗阻运动,运动要每周最少实施3次,每次运动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保持中等强度运动,如果病人长期在办公室,则要定时起来运动,减少久坐时间。
定期监测:糖尿病前期要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的血糖情况进行监督,如果对自身生活方式改善半年之后,血糖的变化并不大,这时要为病人予以药物介入管控。病人也要定期对自身的体重以及血压等进行监督,并与医生进行沟通,按医嘱为其实施管理以及治疗。
总之,糖尿病前期如果没有及时管控,则会导致病人出现糖尿病,但是在这一阶段对自身的生活方式进行调节,可以起到预防糖尿病发生的风险。在对病人实施管理期间,医护人员还会对病人的血脂、血压等进行管理,患者要按医嘱治疗,尽早控制疾病的发展,保证身体的安全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