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1

一翻身就晕?当心“耳石症”在作祟

早晨一翻身就天旋地转?这可能不是低血压或颈椎病,而是常见的“耳石症”。它由内耳平衡紊乱引起,虽不致命,却严重影响生活。本文将带你了解耳石症的成因与防治方法,教你科学应对“翻身就晕”。

一、耳石是什么?——人体平衡系统的小“传感器”

耳石症源于内耳平衡系统。内耳除听觉外,还通过椭圆囊、球囊和半规管维持平衡。耳石是位于囊内的微小碳酸钙晶体,可感知姿势变化。若因衰老、外伤等脱落进入半规管,会异常刺激感受器,引发眩晕。

二、耳石症的症状:一动就晕,不动就好

耳石症的典型特征是“位置性眩晕”,常在翻身、起床、低头、仰头等动作时突然出现天旋地转感,持续约10秒至1分钟,伴随眼球震颤,却无听力下降或耳鸣。多数患者在早晨或夜间发作更为明显。由于症状短暂且间歇,常被误认为低血压、颈椎病或脑供血不足。其显著特点是眩晕短暂、由体位变化诱发、无肢体麻木等神经症状。中老年女性、久坐伏案者、睡姿单一者及骨质疏松人群更易患病,精神紧张、缺乏运动也可能成为诱因。

三、如何确诊:医生靠“头动”判断真相

耳石症的诊断并不依赖复杂仪器,医生常通过体位试验和眼球观察来确认。

Dix-Hallpike试验

医生让患者坐在床边,头部转向一侧并迅速平躺,使头略后仰。若患者出现典型的眩晕和眼球震颤,说明该侧半规管存在耳石脱落。

滚转试验

适用于判断水平半规管型耳石症。患者平躺后,医生依次将其头部向左右转动观察反应。

必要的影像排查

若症状复杂或怀疑合并脑部疾病,医生可能会建议做头部MRI或CT,以排除脑血管或神经性病变。

耳石症的诊断关键在经验与观察,大多数患者无需大型检查即可确诊。

四、治疗方法:医生“旋一旋”,眩晕可消失

耳石症的治疗可谓“立竿见影”,核心在于复位手法——通过特定头部运动将耳石“送回原位”。

耳石复位法:非药物、立效快

医生根据耳石所在的半规管,选择相应复位动作:

Epley手法:最常用,用于后半规管型耳石症,步骤为依次转动头部方向,使耳石借重力回到椭圆囊。

Barbecue滚转法:用于水平半规管型耳石症,通过让患者按顺序滚转身体完成“耳石搬运”。

复位后,多数患者立即症状缓解,成功率可达80%~90%。

药物与辅助治疗

一般无需长期用药,仅在眩晕剧烈或伴恶心时短期服用镇静或止晕药(如倍他司汀)。部分患者可配合前庭康复训练,促进平衡功能恢复。

复发与预防

耳石症有一定复发率,约20%-30%的患者可能再次发作。保持良好睡姿(避免高枕、长时间仰卧)、适度活动、补钙防骨松均有助预防复发。

五、误区与日常防护:别怕动,怕的是不动

很多患者在经历头晕后,担心再次发作而不敢转头、不敢下床,这其实是误区。科学认识与适度活动才是防治关键。

误区一:头晕就卧床休息

过度静止会导致前庭功能退化,反而延缓康复。医生通常建议在症状缓解后进行轻度转头、坐起等训练,帮助大脑重新建立平衡感。

误区二:以为“治好了就没事”

即使复位成功,也应遵医嘱随访。部分患者存在多发耳石或双侧病变,需要进一步评估。

误区三:乱服药或自行按摩

眩晕原因多样,错误的自我治疗可能掩盖病情或引发颈椎损伤。若反复发作,应到耳鼻喉科或神经内科就诊。

日常防护建议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时间低头或固定姿势;

起床或转头动作要慢;

适量补充钙与维生素D;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紧张;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

六、结语

耳石症虽小,却能让人“天旋地转”。它提醒我们,人体的平衡系统精密而脆弱。好消息是,大多数耳石症并非严重疾病,经过专业复位和正确护理即可快速康复。面对突发性眩晕,不必惊慌,也不要忽视。记住——一翻身就晕,可能是“耳石”在作祟;科学就医、规范治疗,才能让你的世界重新恢复平衡与安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ydaobao202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