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镇痛技术的普及,让无数产妇摆脱了分娩剧痛,但镇痛后的科学护理同样关键——直接影响母婴健康和分娩进程。以下是必须重视的护理注意事项,全方位护航母婴安全。
一、生命体征与镇痛效果监测
镇痛后需持续监测2-4小时,产妇和家属需主动配合。生命体征重点关注血压、心率、呼吸:药物可能引发血管扩张,若血压下降伴头晕、心慌,需立即告知医护;呼吸频率低于12次/分钟,可能是药物影响呼吸中枢,需及时干预。镇痛效果需产妇反馈疼痛评分(0-10分),评分≥4分可遵医嘱调整镇痛泵;若出现嗜睡、反应迟钝,可能是药物剂量过高,需及时反馈。
二、体位护理与活动指导
卧床时以左侧卧位为主、交替右侧卧位,避免平卧位——左侧卧位可减轻子宫对血管的压迫,预防低血压,促进胎盘供血。起身活动需循序渐进:先在床边坐3-5分钟,无不适后在家属搀扶下缓慢行走,避免突然站立引发体位性低血压。活动时保护镇痛导管,避免牵拉脱落;下肢麻木的产妇需防滑防摔,导管异常切勿自行处理。
三、饮食与水分补充
分娩消耗大,需科学补充能量和水分。饮食选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食物,如小米粥、鸡蛋羹、巧克力等,避免辛辣、油腻、产气食物(豆类、洋葱等),防止腹胀影响宫缩。水分需少量多次饮用温水、红糖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发呕吐。若出现恶心呕吐(药物常见副作用),可暂时禁食,症状缓解后再少量进食,必要时遵医嘱用止吐药。
四、排尿护理与尿潴留预防
镇痛药物可能抑制膀胱收缩,产后易出现尿潴留。产妇需在镇痛后2-4小时内尝试首次排尿,无尿意也需通过听流水声、热敷下腹部诱导排尿。若排尿困难或尿量过少,需及时告知医护,避免膀胱过度充盈影响宫缩和子宫恢复。导尿后需保持尿道口清洁,预防感染,排尿时避免牵拉导管,起身动作缓慢。
五、子宫收缩与产程观察
分娩镇痛不影响宫缩,但产妇可能忽略宫缩变化。需感受宫缩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若间隔缩短(如5-10分钟变为2-3分钟)、强度增强,需及时告知医护。同时观察阴道流血,正常出血量应少于月经量,若出血量增多、鲜红伴血块,需警惕产后出血,立即通知医生。需积极配合宫口扩张和胎头下降检查,避免体位不当或情绪紧张影响产程。
六、不良反应观察与处理
镇痛后可能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皮肤瘙痒轻微者可观察,明显者遵医嘱用抗过敏药;恶心呕吐可通过侧卧、禁食缓解,必要时用止吐药;下肢麻木多在镇痛效果消退后缓解,期间避免下床摔倒。若出现呼吸困难、血压急剧下降、意识模糊等严重反应,需立即呼叫医护紧急处理。
七、心理护理与情绪支持
分娩对产妇心理压力较大,镇痛后需注重心理关怀。家属需多陪伴鼓励,缓解紧张焦虑;产妇可通过听舒缓音乐、与家属交流放松,避免过度关注产程引发焦虑。医护人员会及时告知产程情况,解答疑问,增强分娩信心。若出现情绪低落、烦躁,需及时疏导,必要时寻求专业支持。
八、总结
分娩镇痛后的护理是母婴安全的重要保障,需从监测、活动、饮食、排尿、产程、不良反应、心理等方面科学护理。产妇和家属需积极配合医护,主动反馈感受,遵循护理指导,有疑问或不适及时沟通,确保分娩安全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