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1

重症肌无力相关胸腺瘤护理指南:从手术到康复的科学守护

“眼皮总是耷拉着,抬手、走路没力气,吃饭吞咽都费劲,检查后发现不仅有胸腺瘤,还合并了重症肌无力,手术和护理该注意些什么?”——重症肌无力相关胸腺瘤是一种特殊的胸外科疾病,部分胸腺瘤患者会因胸腺异常分泌物质,影响神经肌肉信号传递,引发重症肌无力,出现肌肉无力、易疲劳等症状。手术切除胸腺瘤是缓解重症肌无力症状的关键治疗手段,但疾病的特殊性使得护理工作需兼顾胸腺瘤手术护理与重症肌无力病情监测,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一、先理清:重症肌无力与胸腺瘤的关联,护理需“双管齐下”

胸腺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位于胸腔前纵隔,正常情况下成年后会逐渐萎缩。当胸腺细胞异常增殖形成胸腺瘤时,部分肿瘤细胞可能分泌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会攻击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导致神经信号无法正常传递到肌肉,引发重症肌无力。这种合并关系使得患者既面临胸腺瘤带来的肿瘤风险,又承受重症肌无力导致的肌肉功能障碍,护理需同时关注“肿瘤治疗”与“肌无力症状控制”。

重症肌无力相关胸腺瘤患者的典型表现为“波动性肌肉无力”:活动后症状加重,休息或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后症状缓解,常见受累肌肉包括眼外肌、咽喉肌、四肢肌肉,严重时可能累及呼吸肌,导致呼吸困难。护理的核心目标是:术前稳定肌无力症状,为手术创造条件;术后监测病情变化,预防肌无力危象等并发症;康复期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二、术前护理:稳定病情,为手术“保驾护航”

手术切除胸腺瘤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相关胸腺瘤的首选方式,术前护理的重点是控制重症肌无力症状,改善患者身体状态,降低手术风险。

(一)病情监测与药物护理

症状观察:每天观察患者肌肉无力的程度和范围,如记录眼皮下垂的时间、吞咽食物的顺畅度、行走的距离等,若发现症状突然加重,需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定期监测患者的肌力分级,评估病情变化。

药物管理:抗胆碱酯酶药物是术前控制肌无力症状的关键药物,需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剂量不足会导致肌无力症状加重,剂量过大可能引发“胆碱能危象”(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肌肉震颤);服用药物后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如服药后30-60分钟,若眼皮下垂减轻、肢体活动能力增强,说明药物起效;若出现腹泻、腹痛、出汗增多等副作用,需及时告知医生调整剂量。

(二)营养支持与体能准备

饮食护理:重症肌无力患者常因吞咽困难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术前需根据患者吞咽能力调整饮食:若吞咽轻度困难,可选择软食,避免干硬、黏性食物;若吞咽困难严重,需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鼻饲管补充营养,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摄入,增强机体抵抗力;进食时让患者采取坐位或半坐位,细嚼慢咽,避免进食过快导致呛咳、误吸。

体能锻炼:在病情稳定的前提下,指导患者进行适度的体能锻炼,如在床上进行肢体屈伸运动、缓慢翻身,或在家人协助下短距离行走,避免过度劳累;锻炼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若出现呼吸急促、肢体无力加剧,需立即停止休息。

(三)心理护理与术前准备

情绪疏导:患者因肌肉无力影响生活,且担心手术风险,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家属和护理人员需多与患者沟通,解释疾病与手术的关系,告知手术切除胸腺瘤后肌无力症状可能缓解的案例,增强患者治疗信心;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通过听音乐、聊天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缓解负面情绪。

术前准备:术前1-2天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有效咳嗽(深吸气后屏气3-5秒,再用力咳嗽),预防术后肺部感染;术前8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避免麻醉时呕吐误吸;若患者有吸烟史,需术前2周戒烟,减少呼吸道分泌物,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风险。

三、术后护理:警惕并发症,兼顾“胸腺瘤”与“肌无力”恢复

术后护理是重症肌无力相关胸腺瘤患者康复的关键阶段,需同时关注胸腺瘤手术的恢复和重症肌无力的病情变化,护理难度较高。

(一)生命体征与病情监测

基础监测:术后24小时内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每15-30分钟记录一次,若出现体温升高(超过38.5℃)、呼吸急促(超过20次/分钟)、血氧饱和度下降(低于95%),需及时排查是否存在肺部感染、气胸等并发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若出现意识模糊、嗜睡,需警惕缺氧或药物副作用。

肌无力症状监测:术后是肌无力危象的高发期(多发生在术后24-72小时),需重点观察患者呼吸肌、咽喉肌的功能:若患者出现呼吸费力、胸廓起伏减弱、说话声音微弱、吞咽困难加剧,需立即告知医生,及时给予吸氧或机械通气支持;定期评估患者肌力,若发现肌力较术前明显下降(如从4级降至2级),需警惕病情恶化。

(二)伤口与引流管护理

伤口护理:观察手术伤口有无渗血、渗液,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若敷料被渗液浸湿,需及时更换;术后3-5天若伤口无红肿、疼痛加剧,可协助患者进行轻微的翻身活动,避免伤口受压;若出现伤口红肿、发热、疼痛加剧,需警惕感染,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引流管护理:术后通常会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引流胸腔内的积血、积液。需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扭曲、受压、脱落;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正常情况下术后24小时内引流液为鲜红色,量逐渐减少(每天少于50毫升时可考虑拔管);若引流液突然增多、颜色变为鲜红色或出现脓性液体,需及时告知医生,排查是否存在胸腔内出血或感染;每天更换引流袋,操作时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防止逆行感染。

(三)药物护理与呼吸管理

药物调整:术后需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抗胆碱酯酶药物的剂量,通常术后早期会适当减少剂量,再根据肌力恢复情况逐渐调整;若患者术后出现严重肌无力症状,医生可能会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反应,护理时需观察激素的副作用,定期监测血糖、血压。

呼吸支持:若患者术后出现呼吸肌无力,需及时给予吸氧,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对于机械通气的患者,需做好气道护理,如定期吸痰、气道湿化,预防肺部感染;每天评估患者呼吸功能,若呼吸肌力量逐渐恢复,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少呼吸机支持力度,直至脱机。

四、康复期护理:循序渐进,恢复肌肉功能与生活能力

术后1-3个月为康复期,此阶段护理的重点是帮助患者逐渐恢复肌肉功能,适应正常生活,预防病情反复。

(一)肌力康复训练

分阶段锻炼:根据患者肌力恢复情况制定训练计划:术后1-2周,以床上肢体活动为主,如屈伸肘关节、膝关节,每次5-10分钟,每天3-4次;术后2-4周,可在家人协助下坐起、站立,逐渐过渡到行走,每次行走5-10分钟,每天2-3次;术后1个月后,若肌力恢复良好(肌力达到4级以上),可增加锻炼强度,如进行简单的家务活动(如整理衣物、洗碗)、散步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

锻炼原则:康复训练需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避免过度劳累;每次锻炼后让患者休息20-30分钟,观察症状变化,若出现肢体无力加剧、呼吸费力,需减少锻炼强度或暂停锻炼。

(二)饮食与生活管理

饮食调整:康复期患者吞咽功能逐渐恢复,可逐渐从软食过渡到普通饮食,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生冷、油腻食物,减少胃肠道刺激;进食时仍需保持坐位或半坐位,细嚼慢咽,避免呛咳。

生活习惯:保持规律作息,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避免去人群密集、空气污浊的场所。

五、并发症预防:重点警惕“肌无力危象”与“感染”

重症肌无力相关胸腺瘤患者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肌无力危象”和“感染”最为危险,需重点预防。

(一)肌无力危象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措施:术后避免过度劳累、受凉感冒、情绪激动;严格遵医嘱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不可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肌无力的药物,用药前需咨询医生。

应急处理:若患者突然出现呼吸费力、胸廓起伏减弱、口唇发绀,需立即让患者取半坐位,给予吸氧,同时拨打急救电话;在医生到达前,若患者出现呼吸停止,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为抢救争取时间。

(二)感染的预防

肺部感染预防:术后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钟,促进肺部扩张,排出呼吸道分泌物;若患者咳痰困难,可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稀释痰液;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定期消毒。

伤口感染预防: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术后1周内避免伤口沾水;若患者出现发热、伤口红肿、疼痛加剧,需及时就医,进行伤口换药和抗感染治疗。

重症肌无力相关胸腺瘤的护理需兼顾“胸腺瘤手术恢复”与“重症肌无力症状控制”,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的工作。术前需稳定肌无力症状,为手术创造条件;术后需密切监测病情,预防肌无力危象等严重并发症;康复期需循序渐进地进行肌力训练,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能力。记住,只要严格遵医嘱治疗、做好日常护理,大多数重症肌无力相关胸腺瘤患者在手术切除胸腺瘤后,肌无力症状会明显缓解,甚至完全消失,重新回归正常生活。护理过程中需保持耐心和细心,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才能实现“肿瘤控制”与“肌无力缓解”的双重康复目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ydaobao202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