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1

胸外科手术术前准备:这些事提前做,降低手术风险

“突然胸痛、喘不上气”——当出现这类症状时,很多人会以为是心脏出了问题,却可能忽略另一种危及呼吸的急症:气胸。气胸是指气体进入胸腔,压迫肺组织导致肺塌陷的疾病,若护理不当,可能引发复发甚至呼吸衰竭。掌握从急救到康复的完整护理知识,对患者恢复至关重要。

一、先认清:气胸分类型,症状有差异

气胸并非“单一疾病”,不同类型的发病原因和危险程度不同,护理重点也需区别对待。

1.自发性气胸:年轻人也需警惕

这类气胸常见于20-40岁的瘦高体型人群,尤其是长期熬夜、剧烈运动(如打篮球、举重)者。由于肺部存在“肺大疱”(肺泡破裂融合形成的囊状结构),在咳嗽、用力排便等腹压增加的情况下,肺大疱可能突然破裂,气体进入胸腔引发气胸。

典型症状:突发单侧胸痛(如针刺样或刀割样),伴随胸闷、气短,部分人会出现咳嗽,严重时无法平躺,只能侧卧在未发病的一侧。

2.外伤性气胸:多由外力引发

车祸撞击、高空坠落、胸部穿刺伤等外力冲击,可能导致胸壁破损或肺组织裂伤,空气通过伤口进入胸腔。若伤口与外界相通(如开放性气胸),会出现“吸气时胸壁伤口进气、呼气时漏气”的情况,短时间内可能引发呼吸循环衰竭,需紧急抢救。

典型症状:除胸痛、呼吸困难外,开放性气胸患者可听到胸壁伤口处有“嘶嘶”的漏气声,伤口周围皮肤可能出现皮下气肿(按压有“握雪感”)。

3.继发性气胸:基础病患者需重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结核、肺癌等肺部基础病患者,由于肺组织长期受损,容易出现肺破裂引发气胸。这类患者通常年龄较大,肺功能较差,发病后症状更严重,恢复速度也更慢。

典型症状:除胸痛、气短外,还可能伴随原有基础病症状加重,如COPD患者会出现喘息、咳痰增多,肺结核患者可能出现咯血。

二、急救护理:出现这些症状,先做3件事

气胸发病急,尤其是开放性气胸和大量自发性气胸,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在数小时内危及生命。当身边有人出现疑似气胸症状时,需立即做好以下3点急救措施:

1.保持镇静,限制活动

让患者立即停止活动,原地坐下或躺下,避免弯腰、用力咳嗽等动作——这些行为会增加胸腔压力,加重肺塌陷。同时安抚患者情绪,避免紧张导致呼吸加快,进一步消耗氧气。

2.开放气道,保证供氧

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嘴唇发紫,需立即解开其衣领、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有条件,及时给予鼻导管吸氧,改善缺氧症状。注意:不要给患者喂食或饮水,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

3.紧急送医,明确诊断

立即拨打120,送患者前往有胸外科的医院。就医途中尽量保持车辆平稳,避免颠簸;若为开放性气胸,可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覆盖伤口(不要过紧,留出少量缝隙供气体排出),防止外界灰尘进入胸腔引发感染。

三、治疗期护理:做好这5点,助力肺复张

气胸治疗期间,护理重点是“保证引流通畅、预防感染、促进肺组织重新张开”,具体需做好以下5项护理措施:

1.引流管护理:避免打折、脱落

胸腔闭式引流管是排出胸腔内气体的关键,护理时需注意:

固定好引流管:用胶布将引流管固定在胸壁上,避免患者翻身或活动时牵拉导致管子脱落;引流瓶需放置在低于胸部50厘米的位置,防止瓶内液体倒流入胸腔引发感染。

观察引流情况:每天观察引流管内气泡是否减少(气泡逐渐消失说明肺在慢慢复张),若突然出现大量气泡或引流液颜色变鲜红(可能提示肺再次破裂或出血),需立即告知护士。

避免管子堵塞:不要挤压或扭曲引流管,患者翻身时注意保护管子,防止打折影响气体排出。

2.疼痛护理:科学缓解,不硬扛

气胸患者常因胸壁伤口或肺组织牵拉出现胸痛,尤其在深呼吸、咳嗽时疼痛加重。缓解疼痛需注意:

遵医嘱用药:若疼痛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止痛药(如布洛芬),不要因担心药物副作用而硬扛,严重疼痛会影响呼吸和睡眠,延缓恢复。

调整呼吸方式:教患者用腹式呼吸代替深呼吸,减少对胸部的牵拉;咳嗽时用手按压胸壁伤口处,减轻疼痛。

3.感染预防:做好伤口与呼吸道护理

伤口护理:每天观察胸壁引流口有无红肿、渗液,护士更换敷料时不要随意触摸伤口,保持伤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若出现伤口疼痛加剧、发热,可能是感染信号,需及时告知医生。呼吸道护理:鼓励患者每天定时咳嗽、咳痰,防止痰液堵塞气道引发肺炎;若患者咳痰困难,可协助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

4.饮食护理:清淡营养,助力恢复

治疗期间患者需补充营养,但要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这些食物可能刺激呼吸道,加重咳嗽。建议选择:

高蛋白食物:鸡蛋、牛奶、鱼肉等,帮助伤口愈合;

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新鲜蔬菜、水果,增强抵抗力;

易消化食物:粥、面条等,避免便秘(便秘时用力排便会增加胸腔压力,可能导致肺再次破裂)。

5.活动指导: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

治疗期间并非“越躺越好”,适当活动能促进肺部扩张,但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

卧床期:可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

拔管后:若引流管已拔除,可在病房内缓慢行走,每天2-3次,每次5-10分钟,避免爬楼梯、跑步等剧烈运动;

四、康复期护理:预防复发是关键

气胸治愈后并非“万事大吉”,尤其是自发性气胸患者,1年内复发率高达30%,康复期护理重点是“避免诱发因素,降低复发风险”。

1.生活习惯调整:远离这些“危险行为”

避免剧烈运动:治愈后3个月内不要进行篮球、足球、举重等剧烈运动,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运动时若出现胸痛、气短,应立即停止。

控制腹压:预防便秘,避免用力咳嗽,不要长时间弯腰或提重物。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肺组织,增加肺大疱形成的风险,治愈后必须戒烟;饮酒会扩张血管,可能诱发咳嗽,建议少喝或不喝。

2.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异常

复查时间:出院后1个月、3个月分别做胸部X线检查,观察肺部情况;若有肺部基础病,需每半年复查一次肺功能。

警惕复发信号:若出现与上次气胸相似的胸痛、气短症状,即使症状较轻,也需立即就医,早期处理能减少肺损伤。

3.心理护理:缓解焦虑,保持乐观

部分患者治愈后会因担心复发而产生焦虑情绪,甚至不敢正常活动。家人需多陪伴、鼓励患者,告知其“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复发率会大幅降低”;患者也可通过与病友交流、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积极心态。

气胸虽来势汹汹,但只要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从急救到康复层层把关,就能有效促进恢复、降低复发风险。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家属,都需牢记:护理不是“短期任务”,而是长期的健康管理——守护好呼吸,才能守护好生活质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ydaobao202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