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它指的是当脑子里的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情况,可能导致颅内压增高、脑水肿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如果急性期护理不当,可能会造成再出血,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掌握科学、全面的护理方法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一般常规护理:基础保障,至关重要
绝对卧床休息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应卧床休息4-6周,甚至更长时间,直至病情稳定。卧床休息有助于减少颅内压增高,防止再次出血,促进病情恢复。在此期间,患者应避免一切可能使血压和颅内压增高的因素。
头部护理
患者应保持头部稍抬高的体位,一般建议床头抬高30-45度,使枕部高于口腔。这样有利于降低颅内压,促进吸收。在患者清醒时,可给予轻柔的头部按摩,以缓解不适。
呼吸道管理
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水肿明显,易引起呼吸困难、窒息等症状,因此需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昏迷的患者,要保证其头部偏向一侧,及时吸痰,保持气管通畅,避免痰液阻塞气道。
生活饮食照顾:营养均衡,助力康复
饮食调整
患者应给予清淡易消化、含有丰富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低盐、低脂、低糖的半流质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营养支持
对于昏迷和不能自主进食的患者,应保留胃管、鼻饲饮食,以保证营养供给。鼻饲饮食应包含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定期更换胃管,保持其清洁、通畅。
定时排便
可给予患者番泻叶口服,以促进排便。鼓励患者多喝水,软化粪便,减少排便时的腹压升高,从而降低颅内压。
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生命体征监测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如果发现异常变化,如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呼吸急促等,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同时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以及肢体活动情况,以判断病情是否加重。
头痛观察
头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症状之一。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头痛的程度、性质以及是否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头痛突然加重或频繁发作,应警惕再次出血的可能,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预防并发症
长期卧床容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应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痰液排出。保持患者皮肤干燥、清洁,避免潮湿和摩擦,以减少褥疮的发生。
康复与预防:科学规划,远离复发
康复治疗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可进行适当的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功能训练等。通过康复训练,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患者要避免过度运动和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复发的重要措施之一。
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当的运动锻炼。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等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