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咳嗽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症状之一,指咳嗽持续时间超过八周,病情反复、迁延不愈。尽管咳嗽本质上是一种机体清除呼吸道异物、分泌物的防御反射,但当咳嗽持续存在,往往意味着某种慢性疾病或潜在病理过程正在影响呼吸系统。与急性咳嗽常由感染或外界刺激引发不同,慢性咳嗽的成因更加复杂,涉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反应甚至心理因素的多种可能。由于病因多样、临床表现不一,许多患者往往经历长时间误诊或治疗无效的困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科学认识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对于提高公众自我识别能力,促进早期就医、规范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常见非感染性原因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是引起慢性咳嗽最常见的非感染性疾病之一,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干咳,尤其在夜间或清晨加重,常常无典型哮喘如喘鸣或呼吸困难表现,因此容易被误认为普通慢性支气管炎或过敏性咽炎。CVA的发生机制与气道高反应性密切相关,受到冷空气、粉尘、烟雾等刺激后诱发气道收缩,产生持续性咳嗽反应。诊断上需要通过支气管激发试验、肺功能检测等辅助方法加以确认,治疗上则通常以吸入糖皮质激素与支气管扩张剂为主。若忽视CVA的可能,长期未得到控制,不仅影响生活,还可能进展为典型支气管哮喘。
二、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常与鼻部疾病相关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UACS),旧称“后鼻滴漏综合征”,是慢性咳嗽另一重要病因,主要由于慢性鼻炎、鼻窦炎、变应性鼻炎等疾病导致鼻腔分泌物倒流至咽喉部,刺激咽喉黏膜引发反射性咳嗽。患者常伴有鼻塞、流涕、喉咙异物感、清嗓频繁等表现。由于这些症状不具特异性,UACS在临床中经常被忽略或与其他咽喉问题混淆。治疗上需以控制鼻部原发病为主,如使用抗组胺药、鼻用激素、鼻腔冲洗等。若病因未明或处理不当,即使长期使用止咳药也难以奏效。因此,一旦出现伴随鼻部症状的慢性咳嗽,需高度警惕UACS的可能。
三、胃食管反流也是被低估的咳嗽源头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慢性咳嗽中常被忽视的原因之一,尤其在没有典型胃酸倒流或烧心症状的“隐匿性胃食管反流”患者中更容易被误诊。其机制主要为胃酸或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甚至上咽部,直接或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刺激气道,引发咳嗽。患者常在饭后或平卧时咳嗽加重,有些伴有嗓音嘶哑、咽部异物感、反复咽炎等表现。确诊通常依靠食管pH监测、胃镜检查等手段,治疗以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PPI)和生活方式干预为主。许多慢性咳嗽患者因无胃部不适而未联想到GERD,导致长期误诊误治。因此,对反复咳嗽、常规呼吸治疗无效者,应适当评估是否存在胃食管反流因素。
四、慢性支气管炎及慢阻肺不可忽视
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中老年人群中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尤其在长期吸烟者、长期接触粉尘或污染环境者中发病率较高。其主要特点是持续性咳嗽、咳痰,早晨症状明显,活动后气喘加重,若反复急性加重还可出现呼吸困难和感染并发症。慢性支气管炎是慢阻肺的早期表现,若得不到及时干预,可逐渐进展为不可逆的肺功能下降。临床上需结合肺功能检测、影像学检查和病史评估作出诊断,治疗上强调戒烟、肺康复锻炼、吸入性药物维持治疗和防感染措施。公众对于这类慢性肺病的认知度仍有待提高,许多患者常常把症状归因于“年纪大”或“体质差”,延误了早期干预时机。
五、ACEI类药物副作用不容忽视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是临床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药物,如卡托普利、赖诺普利等。然而,其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引起干咳,发生率约5%-35%,女性和亚裔人群更为敏感。ACEI引起的咳嗽通常为干咳,昼夜均可出现,不伴痰液,也不受感冒或感染影响,停药后多在数天至数周内缓解。由于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且伴随其他慢性病,常误以为咳嗽与基础疾病有关,从而忽视了药源性因素。临床中应结合用药史仔细辨别,若确认由ACEI引起,可考虑更换为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等替代药物。正确识别药物不良反应,有助于减轻不必要的检查和药物干预。
六、心理因素与神经源性咳嗽日益受到重视
在常规检查均无异常、呼吸道也无明确病因的慢性咳嗽患者中,部分可能属于心理性咳嗽或神经源性咳嗽。这类咳嗽常在精神紧张、焦虑、社交压力大或注意力集中时出现,表现为顽固性干咳,尤其在说话、情绪激动或被关注时加剧,入睡后往往自动缓解。神经源性咳嗽则可能与咽喉部神经过度敏感相关,轻微刺激如冷空气、说话等都可能诱发咳嗽反射。这类咳嗽往往治疗困难,常规抗生素、抗过敏药效果不佳,但心理疏导、焦虑干预,以及使用某些中枢神经调节药物如加巴喷丁或抗抑郁药物可获改善。认识到情绪与神经因素在慢性咳嗽中的作用,有助于提升对难治性咳嗽的认知层次。
七、罕见病因亦需引起警惕
除了上述常见病因外,某些慢性咳嗽也可能是更罕见但严重疾病的表现,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间质性肺疾病等。这类病因常伴有影像学异常或其他系统症状,如咯血、体重下降、夜间盗汗、呼吸困难等。因此,对于经过规范治疗仍无明显缓解的慢性咳嗽,医生通常会建议进一步行胸部CT、支气管镜检查等,以排除器质性或恶性疾病的可能。特别是在高危人群如老年、吸烟史、结核接触史人群中,更应提高警惕。虽然此类疾病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一旦确诊多需早期干预、联合治疗,延误诊断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在慢性咳嗽的诊疗过程中应保持全面而严谨的评估态度。
八、结语
慢性咳嗽虽为常见症状,但其背后潜藏的病因可能千差万别,不容忽视。只有准确识别病因,才能实施针对性治疗,避免“头痛医头”的误区。公众应摒弃盲目服药、自我诊断的习惯,积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通过规范检查和科学干预实现病情控制。同时,也应认识到情绪、生活习惯、用药史等因素在慢性咳嗽形成中的影响。只有在医生与患者共同努力下,才能揭开慢性咳嗽的病因迷雾,重拾健康的呼吸节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