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科手术(如肺癌根治术、食管癌切除术、胸腔镜微创手术等)会对胸廓结构、呼吸功能及胸壁肌肉造成一定创伤,术后患者常面临呼吸困难、咳嗽无力、肢体活动受限等问题。科学的功能锻炼是促进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肺不张、深静脉血栓)、重建机体功能的关键手段。本文结合临床护理实践,制定从卧床期到正常活动期的阶梯式功能锻炼方案,兼顾安全性与实用性,为患者术后康复提供专业指导。
一、术后功能锻炼的核心原则与注意事项
(一)核心原则
1.循序渐进:以“从弱到强、从被动到主动、从床上到床下”为原则,根据患者耐受度逐步增加锻炼强度和时间,避免急于求成。
2.个体化适配:结合手术类型(开胸/微创)、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及术后恢复情况,调整锻炼方案。
3.安全优先:锻炼前评估生命体征(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若出现胸闷、气喘、心慌、伤口剧痛等不适,立即停止并告知医护人员。
4.呼吸主导:始终以呼吸功能恢复为核心,贯穿锻炼全过程,同步强化呼吸肌力量与肺通气功能。
(二)注意事项
1.术后伤口未愈合前,锻炼时需用手或胸带保护伤口,减少牵拉痛;
2.避免剧烈咳嗽、突然扭转身体等动作,防止伤口裂开或胸腔内压力骤增;
3.锻炼后及时补充水分,协助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4.家属全程陪同,尤其下床活动时做好防跌倒保护。
二、分阶段功能锻炼实施方案
(一)第一阶段:卧床期(术后1-3天,生命体征稳定后)
此阶段以被动锻炼和温和主动锻炼为主,目标是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肺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为后续康复奠定基础。
1.呼吸功能基础训练
腹式呼吸: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屈膝,双手分别置于腹部和胸部。用鼻缓慢吸气,感受腹部隆起(胸部不动),停留2-3秒后,用嘴缓慢呼气(嘴唇呈吹口哨状),腹部内陷。每组10-15次,每日3-4组。
有效咳嗽排痰:深吸一口气后屏住,双手按压伤口两侧,用力咳嗽,将痰液咳出。每日3-4次,每次5-10分钟,避免无效浅咳。
吹气球训练:选择容量500-1000ml的气球,缓慢吸气后用力吹气球,尽量使气球膨胀至最大,停留1-2秒后放松。每组5-8次,每日2-3组,逐步增加吹气量。
2.肢体被动与主动活动
上肢活动:在医护人员或家属协助下,缓慢抬高患侧上肢(与身体呈30°-45°),停留5秒后缓慢放下;再进行肩关节外展、内收动作,每组10次,每日2组。无不适时可主动重复上述动作,逐步增加幅度。
下肢活动:双腿交替进行屈膝、伸膝动作,再做踝关节背伸、跖屈(勾脚尖、踮脚尖),每组15次,每日2-3组,预防深静脉血栓。
翻身训练:在家人协助下,每2小时翻身一次(左侧卧→仰卧→右侧卧),翻身时保持躯干呈直线,避免牵拉伤口,翻身后可适当叩背促进排痰。
(二)第二阶段:床边活动期(术后4-7天,伤口疼痛减轻、可自主坐起)
此阶段以主动锻炼为主,目标是强化呼吸肌力量、改善肢体活动能力,为下床活动做准备。
1.呼吸功能强化训练
缩唇呼吸:取坐位,用鼻吸气后,嘴唇缩成窄缝,缓慢呼气4-6秒,呼气时可配合腹部收缩,增强呼气阻力,改善肺通气效率。每组15-20次,每日3-4组。
呼吸肌力量训练:使用呼吸训练器(如肺功能康复仪),患者含住咬嘴,缓慢吸气至最大容量,停留3秒后缓慢呼气。根据患者耐受度调整训练阻力,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
2.肢体与躯干活动
坐位上肢训练:坐于床边,双手握拳,缓慢上举至头顶,再缓慢放下;双手交叉置于脑后,做扩胸运动(挺胸、双肩向后展开),每组12-15次,每日3组。
床边坐起:患者先在床头摇高30°-45°静坐5-10分钟,无头晕、心慌后,逐步摇高至90°,双腿下垂床边,双脚踩地面,适应10-15分钟,每日2-3次。
床边站立准备:在家人搀扶下,从坐位缓慢站起,保持身体平衡,双手可扶住床沿或栏杆,站立5-10分钟,每日1-2次,逐步延长站立时间。
(三)第三阶段:下床活动期(术后8-14天,可稳定站立后)
此阶段以下床活动和功能强化训练为主,目标是恢复肢体协调能力、提升心肺功能,逐步向正常活动过渡。
1.下床活动进阶
首次下床:在家人陪同下,从床边站立开始,缓慢行走5-10米(如病房内往返),速度以不引起不适为宜,每日1-2次。
逐步增加活动量:术后10天左右,可延长行走距离至20-30米,每日2-3次;术后14天可在走廊内行走,每次15-20分钟,每日2次,根据体力调整速度和时间。
2.功能强化训练
上肢力量训练:双手持1-2kg哑铃(或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缓慢进行上肢抬高、侧平举、前平举动作,每组10-12次,每日2组;也可进行靠墙推墙训练,双手推墙,身体缓慢前倾,再缓慢后退,每组8-10次,增强胸壁肌肉力量。
胸廓活动训练:取站立位,双脚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吸气时挺胸、双肩向后展开,呼气时含胸、双肩向前收缩,每组15次,每日3组,改善胸廓活动度。
平衡训练:站立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摆动,缓慢转身(左右各45°),再逐步增加转身角度至90°,每组5-8次,每日2组,提升身体协调能力。
(四)第四阶段:出院后康复期(术后1个月内)
此阶段以家庭康复训练为主,目标是巩固康复效果,逐步恢复正常生活能力,避免长期卧床导致的功能退化。
1.持续呼吸功能训练
每日坚持腹式呼吸、缩唇呼吸训练,每次15-20分钟,每日2次;可继续吹气球或使用呼吸训练器,逐步增加训练强度。
2.全身活动训练
散步:从每日30分钟逐步增加至1小时,速度以能正常交谈为宜,避免快速行走或爬坡。
太极拳、八段锦:选择动作舒缓的功法,注重呼吸与动作配合,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改善心肺功能和肢体灵活性(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日常活动能力恢复:逐步尝试穿衣、洗漱、进食等日常活动,避免提重物(术后1个月内不超过5kg),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游泳)。
3.复查与调整
出院后2周、1个月需返回医院复查,医生根据恢复情况调整锻炼方案;若出现持续咳嗽、呼吸困难、伤口红肿疼痛等异常,及时就医。
三、中医护理联合干预要点
在分阶段功能锻炼基础上,融入中医护理理念可提升康复效果:
1.穴位按摩:术后恢复期可按摩肺俞、膻中、足三里等穴位,每个穴位按揉3-5分钟,每日1-2次,起到调理肺气、健脾益气的作用。
2.中药雾化吸入:遵医嘱使用化痰止咳类中药(如川贝、桔梗、杏仁等)煎剂进行雾化,协助排痰,减轻呼吸道刺激。
3.饮食调理:术后以清淡易消化的中医食疗方为主,如百合粥、山药排骨汤、银耳羹等,忌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兼顾益气养阴、润肺止咳的功效,为康复提供营养支持。
四、总结
胸外科术后功能锻炼是一项系统工程,需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安全有效”的原则,分阶段逐步推进。从卧床期的呼吸功能基础训练和肢体活动,到床边活动期的功能强化,再到出院后的家庭康复,每个阶段都以呼吸功能恢复为核心,同步提升肢体活动能力和全身耐力。同时,结合中医护理干预,可进一步优化康复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患者及家属需充分认识到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严格遵循医护人员指导,坚持长期训练,才能逐步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实现身心全面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