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呼吸不再顺畅,胸口传来尖锐疼痛,你或许正在经历一场肺部的“危机”——气胸。气胸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严重影响肺部的正常功能。了解气胸知识,掌握科学护理方法,不仅能帮助患者更好康复,也能让健康人群做好预防。
认识气胸:成因与症状
气胸的发生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从疾病角度来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肺大疱等肺部疾病,会使肺部组织变得脆弱,如同老化的墙壁出现裂缝,气体容易由此进入胸膜腔。此外,一些身材瘦高的青少年,由于肺部发育特点,即使没有明显肺部疾病,也可能出现自发性气胸。外部因素同样不可忽视,胸部遭受剧烈撞击、车祸等外伤,或者胸腔穿刺、气管插管等医疗操作失误,都可能直接损伤胸膜,导致气胸发生。
气胸发作时,症状十分典型。突然出现的胸痛往往是首发信号,这种疼痛如针刺、似刀割,多集中在气胸发生的一侧。紧接着,呼吸困难接踵而至,轻者活动后气促,重者甚至无法平卧,只能端坐呼吸,嘴唇、指甲还会发绀。同时,不少患者会出现刺激性干咳,若气胸量大或发展为张力性气胸,还可能引发血压下降、心悸等循环系统症状,危及生命。
与气胸对抗:治疗方式
目前,气胸的治疗需根据病情“量体裁衣”。对于少量气胸(肺压缩小于20%)且症状轻微的患者,保守治疗是常用手段。患者只需卧床休息,减少活动,让胸腔内气体自行吸收,同时配合吸氧,加速气体排出,医护人员会密切观察肺部复张情况。
若气胸量较大(肺压缩大于20%)或症状明显,则需采用胸腔闭式引流术。医生在胸壁合适位置切开小口,插入引流管连接水封瓶,利用重力和呼吸运动将气体引出,使肺组织重新膨胀。胸腔穿刺抽气也是常见方法,在局部麻醉下,用穿刺针直接抽出气体,适用于病情相对稳定、气胸量较少的患者。而对于反复发作或由肺大疱引起的气胸,手术治疗如胸腔镜手术或开胸手术,能切除病变组织、修补胸膜,降低复发风险。
精心呵护:气胸的护理要点
(一)饮食:打好康复基础
合理饮食是气胸康复的基石。患者应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它们如同建筑材料,助力肺部组织修复。新鲜蔬菜和水果也不可或缺,其中的维生素能增强免疫力,膳食纤维可预防便秘,避免因用力排便增加胸腔压力,诱发气胸复发。同时,要远离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对呼吸道和胃肠道的刺激。
(二)休息与活动:动静结合促恢复
病情急性期,患者需严格卧床,采取半卧位或高枕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卧床期间,家属要协助定时翻身、拍背,防止压疮和肺部感染。待病情稳定,在医生指导下,患者可从床边活动开始,逐步增加运动量,如散步、打太极拳,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防止气胸卷土重来。
(三)心理:驱散阴霾迎希望
气胸的突然发作和漫长治疗,易让患者陷入恐惧、焦虑。家属和医护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耐心讲解疾病知识、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让患者心中有数。同时,营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不良刺激,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四)病情观察:时刻警惕保平安
无论是住院还是出院,病情观察都不能松懈。患者和家属要密切关注胸痛、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变化,一旦加重或出现新症状,立即就医。对于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要确保引流管通畅,观察水封瓶内水柱波动、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并做好记录。
(五)出院后:持续护理不放松
出院并非康复终点。患者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胸部X线或CT。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流感季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根据天气增减衣物。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增强体质,但要循序渐进。
防患未然:气胸的预防措施
预防气胸,从日常生活做起。身材瘦高的青少年要避免突然剧烈运动,选择慢跑、瑜伽等温和运动,定期体检。肺部疾病患者需规范治疗,积极控制病情,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预防感染。
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气胸的关键。戒烟戒酒,规律作息,保持正确坐姿和站姿,搬抬重物时掌握正确姿势。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流感季减少外出,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预防呼吸道感染。运动时选择合适项目,充分热身,避免过度运动和激烈碰撞。
气胸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了解它、重视它,做好护理与预防,就能最大程度降低其危害。希望这篇文章能为大家提供帮助,守护肺部健康,畅享自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