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如同身体的精密过滤器,默默维持着身体的内环境稳定。而膜性肾病,却给这一关键器官带来了特殊的“薄膜”挑战。
认识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主要病变在肾小球的基底膜。肾小球就像一个个微小的滤网,其中的基底膜则是滤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膜性肾病中,基底膜会出现增厚、免疫复合物沉积等病理改变,影响了肾脏正常的过滤功能。
膜性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老年人多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部分患者起病隐匿,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蛋白尿,进一步检查才确诊。有些患者则会出现水肿,轻者眼睑、下肢水肿,严重时全身水肿,还可能伴有乏力、腹胀等不适。
诊断之路
尿液检查:蛋白尿是膜性肾病的重要表现,尿常规检查可发现尿蛋白阳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能更准确地了解蛋白质丢失情况,膜性肾病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常大于3.5克。此外,还可进行尿蛋白电泳,分析尿蛋白的成分,有助于判断肾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血液检查:肾功能检查可了解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脏的滤过功能。人血白蛋白水平通常会降低,因为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同时,还会检测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PLA2R抗体),在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该抗体阳性率较高,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肾活检:肾活检是诊断膜性肾病的“金标准”。通过穿刺获取肾脏组织,进行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检查。光镜下可观察到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免疫荧光检查能发现免疫复合物在基底膜的沉积;电镜则可清晰看到基底膜上的电子致密物沉积,根据这些特征可明确诊断,并对膜性肾病进行分期,为治疗提供依据。
治疗策略
一般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减少感染风险。饮食上,优质蛋白饮食至关重要,既保证身体对蛋白质的需求,又不过量加重肾脏负担。同时,要限制钠盐摄入,每天不超过3克,以减轻水肿。有高血压的患者,需积极控制血压,可选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这类药物不仅能降压,还能减少尿蛋白。
免疫抑制治疗:对于病情较重、蛋白尿持续不缓解的患者,常需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可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但长期使用可能有副作用,如感染、骨质疏松、血糖升高等,需密切监测。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环孢素、他克莫司等,也常用于膜性肾病的治疗。
并发症治疗:膜性肾病患者易出现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对于高凝状态的患者,需给予抗凝治疗,如使用低分子肝素。同时,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膜性肾病虽然给肾脏的“薄膜”带来了严峻挑战,但并非无法应对。通过科学的诊断、合理的治疗和精心的日常管理,我们有能力应对这一挑战,为肾脏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