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1

基孔肯雅热:被蚊子传播的“致残热”,这些护理要点要牢记

“突然发烧到39℃,关节疼得像要断了一样,连握拳都费劲……”这不是普通流感,可能是感染了基孔肯雅热病毒。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人员流动增加,这种由蚊子传播的传染病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多次暴发流行,我国南方部分地区也偶有输入病例报告。基孔肯雅热虽很少直接致命,但其引发的“断骨般”关节疼痛和长期后遗症,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了解这种疾病的特点和护理要点,能帮助我们科学应对、减少痛苦。

认识基孔肯雅热:蚊子是“罪魁祸首”,症状有明显特点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名字来源于非洲斯瓦希里语“Chikungunya”,意为“弯腰曲背”,形象描述了患者因关节剧痛而被迫弯腰的典型姿态。这种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不会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染。

感染后,病毒会在体内潜伏2-12天(通常为3-7天),随后突然发病,主要表现为三大症状:

高热骤起:体温迅速升至39℃以上,持续1-7天,部分患者会出现双峰热(发热数天后体温下降,1-2天后再次升高)。

关节剧痛:这是最突出的症状,常累及手、足、膝、肩等多个关节,表现为剧烈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患者常因疼痛无法行走或握持物品,部分人描述“像骨头被拆开一样”。

全身不适:伴随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约半数患者会出现皮疹(多为躯干、四肢的红色斑丘疹,瘙痒明显,持续数天后消退),少数人可能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居家护理核心: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

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和疫苗,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居家护理的重点是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急性期。

1.退热止痛:科学用药,避免误区

高热和关节疼痛是患者最痛苦的症状,合理使用药物能有效减轻不适:

退烧药首选对乙酰氨基酚:成人每次0.5g,每4-6小时一次(每日不超过4g),儿童按体重计算(每次10-15mg/kg),既能退热又能轻度缓解疼痛,副作用相对较小。

关节剧痛可短期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成人每次0.2-0.4g,每日3次)、萘普生等,能减轻关节炎症和疼痛,但需注意:有胃溃疡、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避免空腹服用,可随餐或饭后吃,减少胃肠道刺激;不要与对乙酰氨基酚同时大量服用,以免增加肝肾负担。

禁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尤其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如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应避免使用。

用药期间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若高热持续不退(超过3天)或疼痛加剧,需及时就医,排除继发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2.关节护理:动静结合,减轻负担

长期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是基孔肯雅热最棘手的问题,护理时需兼顾“保护关节”和“维持功能”:

急性期减少活动,避免负重:发病1-2周内,关节肿胀疼痛明显时,应卧床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或提重物,必要时用枕头垫高下肢,减轻关节压力。

缓解期适度活动,预防僵硬:体温下降、疼痛减轻后,要逐渐增加关节活动,比如缓慢做握拳、伸臂、抬腿等动作,每次5-10分钟,每日2-3次,防止关节粘连、肌肉萎缩。动作要轻柔,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

物理缓解疼痛:关节疼痛时可局部冷敷(急性期前3天)或热敷(3天后),每次15-20分钟;也可轻轻按摩关节周围肌肉,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剧烈按摩或推拿,以免加重炎症。

3.基础护理:补充营养,预防感染

保证充足水分和营养:发热会导致水分和能量消耗增加,应鼓励患者多喝水(每日1500-2000ml,可喝温开水、淡盐水或清汤),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如鸡蛋、牛奶、瘦肉、蔬菜、水果等,帮助身体恢复。

做好皮肤护理:出现皮疹时,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抓挠(以防破损感染),可在医生指导下用炉甘石洗剂涂抹止痒。

观察病情变化:每日监测体温、血压、精神状态,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黑便)、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异常情况,一旦出现需立即就医。

预防关键:切断蚊子传播链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完全依赖蚊子,因此预防的核心是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途径:

1.减少蚊子滋生环境

基孔肯雅热病毒的传播媒介(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喜欢在小型积水容器中产卵,因此要重点清理居家及周边的积水:

定期清理花盆托盘、空调接水盘、水桶、废旧轮胎等容器中的积水,每周至少1次;

闲置容器要倒扣或妥善存放,避免积水;

水生植物(如富贵竹)要每周换水,清洗根部,防止蚊子幼虫滋生。

2.做好个人防蚊措施

蚊子活跃时段(清晨、傍晚)尽量减少外出,尤其避免去草丛、树荫、积水多的地方;

外出时穿长袖上衣和长裤,选择浅色衣物(蚊子对深色更敏感),暴露部位涂抹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驱蚊剂;

居家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尤其婴幼儿、老年人),睡前可在房间角落点蚊香或用电蚊拍灭蚊,避免蚊子叮咬。

3.患者隔离期间的防蚊要点

基孔肯雅热患者在发病后1周内,血液中含有病毒,若被蚊子叮咬,蚊子会携带病毒再传染给他人。因此:

患者发病后1周内尽量避免被蚊子叮咬,最好住在有纱门纱窗的房间,必要时使用蚊帐;

照顾患者时也要做好防蚊措施,避免被感染病毒的蚊子叮咬;

患者的衣物、被褥等无需特殊消毒,但房间要定期灭蚊,防止病毒扩散。

写在最后:不必恐慌,但要警惕

基孔肯雅热虽然症状痛苦,但只要及时护理、科学应对,多数患者能逐渐康复,且不会留下终身残疾。对于普通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了解这种疾病的特点,做好防蚊措施——毕竟,没有蚊子叮咬,就不会被感染。

随着全球交流日益频繁,我们需要对这类“输入性传染病”保持警惕,尤其是去过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如非洲、东南亚、南美洲部分国家)的人,若回国后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应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防蚊灭蚊,不仅是预防基孔肯雅热,也是预防登革热、疟疾等蚊媒传染病的共同手段。保护自己和家人,从清理身边的每一处积水开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386086225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ydaobao202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