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又称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脑血管疾病,它犹如一场突然袭击脑部的风暴,在短时间内对大脑造成严重损害。了解急性脑梗死紧急救治的关键,对于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急性脑梗死的症状表现
突发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最常见的是肢体无力或麻木。患者可能突然发现一侧肢体无法正常活动,比如上肢不能抬起,下肢不能行走,或者肢体出现感觉异常,如针刺感、蚁走感等。言语障碍也较为常见,具体表现为患者可能表现为说话含糊不清,辞不达意,严重者甚至完全不能说话。
面部症状:患者一侧面部可能出现口角歪斜,流口水等现象。这是支配面部肌肉的神经受到影响所致。
头晕与平衡失调:患者会突然感到头晕目眩,严重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同时,患者的平衡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如站立或步态不稳。
紧急救治的关键环节
早期识别:对于公众来说,学会识别急性脑梗死的症状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一旦发现身边有人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症状突然发生且持续不缓解时,要高度怀疑脑梗死的可能。
常用的识别方法有“FAST”原则。“F”(Face)即观察面部是否对称;“A”(Arm)是检查双侧手臂是否能正常抬起;“S”(Speech)指言语是否清晰;“T”(Time)强调时间的紧迫性。一旦发现上述异常,患者应立即呼叫急救。
及时就医:一旦怀疑脑梗死,相关人员应尽快将患者送往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在转运过程中,要尽量保持患者安静、平卧,避免晃动患者头部。此外,急救车的选择也很重要。急救人员应具备处理脑梗死患者的能力,在途中可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和急救处理。
治疗时间窗内的干预: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要求。目前,静脉溶栓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发病4.5-6小时内(部分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的患者,如果没有禁忌证,可以考虑静脉溶栓。溶栓药物能够溶解血栓,恢复脑部血流。但溶栓治疗也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风险等,需要医生严格评估患者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除了静脉溶栓,还有动脉取栓治疗。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在发病6-24小时内(具体时间根据不同情况而定),经过严格评估后可进行动脉取栓。这种方法是通过介入手段,直接将堵塞血管的血栓取出,使血管再通。
多学科协作:在医院内,急性脑梗死的救治需要多学科协作。神经内科医生负责评估患者的病情,确定治疗方案;神经外科医生在必要时可进行手术干预,如对于颅内压增高严重的患者进行去骨瓣减压等;影像科医生提供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如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等,帮助判断梗死的部位、范围和血管情况;康复科医生则要尽早介入,为患者制定康复计划,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早期康复:康复治疗应尽早开始,在患者病情稳定后,一般发病后的24-48小时内即可开始进行简单的康复训练,如肢体的被动活动等。早期康复有助于防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并发症的发生。
综合康复措施:康复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物理治疗主要针对肢体功能,如通过运动疗法改善肢体的力量和协调性;作业治疗侧重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如穿衣、吃饭、洗漱等;言语治疗则针对有言语障碍的患者,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预防急性脑梗死的措施
预防急性脑梗死,首先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次,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脑血管病变。最后,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避免过度劳累等也是预防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措施。
总的来说,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紧急救治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一旦发现疑似症状,患者应立即就医,争取在最佳治疗时间内进行治疗。同时,加强预防措施对于预防急性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