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认知中,术后疼痛似乎必须忍受,但现代医学强调疼痛应被科学管理。严重疼痛不仅影响休息、呼吸与活动,还会延缓康复并增加并发症风险。随着麻醉与疼痛医学进步,术后镇痛成为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环节,麻醉护士在评估、执行与调整镇痛方案中作用关键。本文将从疼痛机制、镇痛方法、常见误区、患者配合与家庭护理等方面说明科学止痛的重要性,帮助患者更舒适、安全地度过术后阶段。
一、术后为什么会疼?认识疼痛是科学止痛的第一步
术后疼痛源于手术对组织的损伤,炎症因子刺激神经末梢,麻醉消退后疼痛逐渐显现。组织水肿、牵拉等也会加重痛感。若疼痛得不到控制,不仅影响休息,还会阻碍深呼吸、咳嗽与活动,增加肺部感染和血栓风险,并可能影响进食,甚至发展为慢性疼痛。因此,科学镇痛并非只为减轻不适,而是术后康复的重要环节,有助于顺利完成活动并加快恢复。
二、现代医院如何科学镇痛?麻醉护士的专业力量不可忽视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院的术后镇痛更加精准与个体化,麻醉护士承担着疼痛评估、药物管理与监测调整的重要职责。科学镇痛往往采用多种方法组合,包括多模式镇痛,通过结合不同类型的镇痛药物与局麻技术,从多环节阻断疼痛信号,减少副作用;自控镇痛(PCA),让患者按需获得安全剂量的镇痛药物,实现个性化控制;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可精准阻断疼痛传导,镇痛效果显著且副作用少,适用于多类手术。此外,麻醉护士会根据疼痛评分和患者表现及时调整方案,监测恶心、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确保镇痛安全有效。
三、术后镇痛的常见误区,必须澄清
围绕术后镇痛存在不少误解,常导致患者隐忍疼痛而影响康复。首先,人们担心止痛药会上瘾,但在医生严格管理下,术后短期使用不会导致依赖,真正成瘾来源于长期滥用,而非正常治疗。其次,“能忍就忍”是不科学的,强忍疼痛会影响呼吸、活动和恢复。第三,担心止痛药伤胃或伤肾也并不必要,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安全药物,其风险远小于不止痛带来的危害。此外,老人同样需要镇痛,剧烈疼痛会加重心肺负担。科学镇痛是促进康复的重要环节,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措施。
四、患者如何配合才能让“科学止痛”效果更好?
镇痛效果不仅依赖医护团队,也需要患者和家属积极配合。患者应及时表达疼痛,而不是硬扛,麻醉护士才能根据疼痛评分及时调整方案。准确理解疼痛评分(如0分不痛、5分影响活动、7分以上难以忍受)有助于精准镇痛。使用PCA时无需担心“按多了会成瘾”,其安全机制可避免过量,及时按压反而能保持镇痛稳定。镇痛有效时,患者应积极进行深呼吸、翻身、下床等康复活动,以减少并发症。若出现疼痛突然加重、发热或伤口异常等情况,应立即告知医生。患者主动参与,是实现科学镇痛的重要条件。
五、出院后的家庭止痛怎么做?这些做法既安全又有效
术后疼痛在出院后仍需管理,家庭护理尤为重要。首先要按医嘱规律服药,不因短暂不疼就擅自停药,以维持稳定的镇痛效果。其次,可根据医嘱采用冷敷或热敷缓解不适。再次,选择合适的休息姿势,如胸部手术抬高上半身、腹部手术用枕头支撑,都能减轻牵拉痛。同时要积极进行轻度步行、深呼吸等康复训练,促进循环与愈合。若疼痛持续三个月以上或出现异常加重,应及时就医,防止发展为慢性疼痛。家庭阶段的规范管理,对顺利康复同样关键。
六、结语
术后疼痛不是不可避免的命运,更不是只能忍受的考验。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科学镇痛已成为手术康复的关键组成。麻醉护士凭借专业知识与细致护理,使术后疼痛管理更加精准、安全与高效。通过多模式镇痛、自控镇痛、神经阻滞和个体化方案,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轻松度过术后疼痛期。未来,随着疼痛管理理念不断普及,“无痛医疗”“舒适化手术”将成为更多医院的常态。愿每位患者都能在科学镇痛的陪伴下,更从容、更安心地迎接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