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咳嗽总不好,还伴有胸痛、咯血,检查后确诊肺癌,接下来该怎么护理?”“家人做完肺癌手术,术后怎么吃、怎么动才能更快恢复?”——作为最常见的胸外科恶性肿瘤,肺癌不仅给患者身体带来伤害,也让家属在护理过程中充满困惑。肺癌按病变位置可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虽病理特征、治疗方案存在差异,但科学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本文将从疾病认知、治疗期护理、康复期管理、心理疏导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全面的护理指导。
一、先了解:肺癌护理的核心意义与不同类型的护理侧重
肺癌的发生与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中晚期常出现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护理的核心目标是:在治疗期间配合医疗方案,减轻治疗副作用;在康复期帮助患者恢复身体机能,预防复发;同时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从位置分型来看,中央型肺癌因靠近大支气管,易出现阻塞性肺炎、咯血等症状,护理时需重点关注呼吸道通畅和出血预防;周围型肺癌早期症状更隐匿,晚期可能出现胸腔积液,护理需侧重肺功能保护和积液引流后的护理。但无论哪种类型,“精准护理+长期管理”都是贯穿始终的原则。
二、治疗期护理:手术、放化疗阶段的重点照料
肺癌治疗以手术、放疗、化疗为主,不同治疗方式的护理重点不同,需针对性调整护理方案。
(一)手术治疗期护理:从术前准备到术后康复
手术是早期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常用术式包括肺叶切除术、肺楔形切除术等,中央型肺癌因位置特殊,手术范围可能更大,护理难度也相对较高。
1.术前护理:为手术“打下基础”
术前1-2周需帮助患者戒烟,避免吸烟刺激呼吸道,增加术后肺部感染风险;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有效咳嗽,减少术后肺不张的发生;若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基础病,需在医生指导下控制病情,如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术前1天需清洁皮肤、备皮,术前8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防止麻醉时呕吐误吸。
2.术后护理:警惕并发症,促进恢复
术后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血氧饱和度,若血氧饱和度低于95%,需及时给予吸氧;患者返回病房后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 ),利于呼吸和胸腔引流;妥善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管,避免扭曲、受压、脱落,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正常情况下,术后24小时内引流液为鲜红色,量逐渐减少,若引流液突然增多、颜色变深或出现脓性液体,需及时告知医生,排查出血或感染。
术后疼痛会影响患者呼吸和咳嗽,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痛药物,但需注意观察药物副作用;鼓励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术后6小时可在床上翻身,术后第1天可坐起,第2-3天在护士协助下下床缓慢行走,逐渐增加活动量,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和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饮食上从流食过渡到半流食,再到软食,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避免油腻、辛辣刺激食物。
(二)放化疗期护理:减轻副作用,保障治疗顺利
中晚期肺癌或无法手术的患者常需接受放疗、化疗,治疗期间易出现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副作用,护理重点是减轻不适,帮助患者坚持完成治疗。
1.消化道反应护理
化疗药物易刺激胃肠道,导致恶心、呕吐,可在化疗前30分钟遵医嘱使用止吐药;饮食上少食多餐,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甜、过油的食物,若呕吐严重,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饭后适当活动,如散步10-15分钟,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腹胀。
2.骨髓抑制护理
放疗、化疗可能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增加感染和出血风险。需定期复查血常规,若白细胞低于3.0×109/L,需注意保暖,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防止交叉感染;若血小板低于50×109/L,需避免剧烈活动,防止碰撞、擦伤,刷牙时使用软毛牙刷,避免牙龈出血,若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3.皮肤黏膜护理
放疗可能导致照射部位皮肤出现红斑、干燥、脱皮,护理时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避免摩擦皮肤;避免使用肥皂、酒精等刺激性物品清洁照射部位,也不要涂抹药膏、化妆品;若出现口腔溃疡,可使用生理盐水或漱口液漱口,每天4-6次,饮食选择温凉、细软的食物,避免过热、过硬的食物刺激溃疡面。
三、康复期护理:长期管理,预防复发
肺癌患者治疗结束后进入康复期,通常需要持续2-5年,此阶段护理的重点是恢复身体机能、调整生活方式、定期复查,预防复发和转移。
(一)生活方式调整:从饮食、运动到作息
1.饮食管理
康复期需保证营养均衡,每天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帮助修复身体组织;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避免食用腌制、熏烤、油炸等加工食品,减少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摄入;严格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和油烟、粉尘等刺激性气体,保护肺功能。
2.运动指导
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运动计划,早期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每次20-30分钟,每周3-5次;随着体力恢复,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如快走、慢跑等,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运动时若出现胸痛、气短、头晕等症状,需立即停止休息,必要时就医。
3.作息管理
保持规律的作息,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睡前避免饮用咖啡、浓茶,可通过泡脚、听轻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改善睡眠质量。
(二)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异常,早干预
康复期需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早期每3-6个月复查一次,包括胸部CT、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术后3-5年每6-12个月复查一次;5年后每年复查一次。中央型肺癌患者需重点关注支气管通畅情况,可能需增加支气管镜检查;周围型肺癌患者需关注肺部结节变化,通过胸部CT排查复发或转移。
四、并发症预防:警惕这些“危险信号”
肺癌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需密切观察,及时处理:
肺部感染: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增多,需注意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翻身、拍背促进排痰,若出现感染症状,需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胸腔积液:中晚期肺癌患者可能出现胸腔积液,表现为胸闷、气短,需配合医生进行胸腔穿刺引流,引流后注意观察呼吸情况,避免剧烈活动;
肺栓塞:术后长期卧床或活动减少的患者易发生肺栓塞,表现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咯血,需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若出现疑似症状,需立即就医;
化疗相关心脏毒性:部分化疗药物(如蒽环类药物)可能损伤心脏,需定期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若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肺癌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科学的护理贯穿始终。无论是手术、放化疗期间的针对性护理,还是康复期的生活管理、心理疏导,都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的护理虽有侧重,但核心都是“以人为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减轻痛苦、促进恢复、预防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