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1

大暑:在中医药的智慧里,拥抱最热烈的时光

大暑:在中医药的智慧里,拥抱最热烈的时光

当蝉鸣把夏日的午后拖得格外悠长,阳光像融化的金子泼洒在每一片叶子上,大暑便迈着滚烫的脚步来了。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热烈的篇章,天地间仿佛一口巨大的蒸锅,蒸腾的暑气里藏着中医药文化对时节的深刻洞察——暑气虽盛,却也是阳气最足、万物生长最蓬勃的时刻,顺应这份“热烈”,方能在炎炎夏日里守住身心的平衡。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大暑的“暑”字,拆开来看是“日”与“者”,仿佛在说“被太阳所炙烤的万物”。此时气温高、湿度大,“暑湿”成了这个节气最典型的致病因素。就像刚煮好的粥被闷在锅里,水汽散不出去,人在这样的环境里,也容易觉得浑身发沉、胃口变差,这便是暑湿困住脾胃的表现。老辈人常说“大暑食苦,胜似进补”,苦瓜、莲子心这些带点苦味的食物,在中医看来正是化解暑湿的良方,它们能清热泻火,像一把小扇子,轻轻扇走体内的燥热。

在中医药的世界里,大暑不仅是需要“防”的节气,更是“养”的好时机。此时自然界的阳气达到顶峰,人体的阳气也随之浮于体表,毛孔张开,最适合通过外治法调理身体。艾草便是大暑里的“明星药材”,将晒干的艾草点燃,在穴位上温和灸烤,能借助艾火的温热之力,把体内的寒湿“赶”出去。民间流行的“三伏贴”,也多在大暑前后敷贴,利用此时旺盛的阳气,让药物更好地渗透经络,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就像给身体的“防御系统”充充电,为秋冬的健康打下基础。

饮食上的智慧,更是中医药与大暑共生的体现。绿豆汤几乎是大暑的“标配”,绿豆在中医里被称为“济世之良谷”,它味甘性凉,能清热解暑、利尿消肿,煮上一锅冰镇绿豆汤,喝下去的瞬间,仿佛暑气都被浇熄了大半。但中医也讲究“辨证施食”,对于那些本身就脾胃虚寒的人,绿豆汤不宜多喝,或许加点生姜同煮,中和一下寒性会更好。还有荷叶,摘下新鲜的荷叶,用来包裹米饭蒸制,清香扑鼻,既能开胃,又能清热利湿,这便是古人“以时食养”的智慧。

傍晚时分,暑气渐消,老人们会摇着蒲扇,说起“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的俗语。在中医药的视角里,大暑的热并非坏事,它是天地万物生长的最后冲刺,也是人体阳气升发的顶点。顺应这份热,吃应季的食物,用合适的药材调理,便能在这最热烈的节气里,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节奏。就像田里的庄稼在大暑的骄阳下努力灌浆,我们的身体也在这份炙热中,积蓄着走向成熟的力量。

大暑的时光,是热烈的,也是从容的。中医药的智慧就像夏日里的一缕清风,提醒我们在防暑降温的同时,更要懂得顺应时节、调养身心。当我们捧起一碗清热解暑的汤药,或是在艾草的香气中感受温热的抚慰时,便是在与千百年的养生智慧对话,在炎炎夏日里,守护好那份独有的安康与自在。谷宝仓(非物质文化遗产“谷氏古法悬灸”第四代传承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386086225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ydaobao202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