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六项作为评估血液凝固和纤溶系统功能的重要检查,对于诊断凝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以及了解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凝血六项的各项指标。
凝血酶原时间(PT)
凝血酶原时间主要用于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是否正常。在实验室中,通过向血液样本中加入钙离子和组织因子等物质,使血液发生凝固,并记录凝结所需的时间。PT的正常范围通常为11-13秒,超过对照3秒以上为异常。PT延长可能提示凝血因子缺乏或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PT的缩短则可能与高凝状态或血栓性疾病有关。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的活性。此检查需采集静脉血样,在无菌条件下离心分离血清,然后按照特定程序添加试剂混合,最后测量血液凝固的时间。APTT的正常范围通常为31-43秒,超过正常对照10秒以上是异常。APTT延长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肝病或使用肝素有关。
凝血酶时间(TT)
凝血酶时间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的活性。医生会抽取患者的血液样本,在无菌条件下离心分离血清,然后加入凝血酶溶液,观察血液凝固的时间。TT的正常范围通常为16-18秒,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即为异常。TT延长可能与肝素使用、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异常有关。TT的缩短则可能与高凝状态或血栓性疾病有关。
纤维蛋白原(FIB)
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中形成血栓的关键成分。正常成人纤维蛋白浓度是2-4g/L,超出这个范围就提示存在异常情况。FIB水平过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血尿、消化道出血以及贫血等异常症状。FIB水平过高则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如心肌梗塞、脑梗塞、心绞痛等血栓性疾病。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能够判断体内纤维蛋白原含量是否异常,对于评估血液凝固功能是否异常具有重要意义。
D-二聚体(D-Dimer)
D-二聚体是血栓形成和溶解过程中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D-Dimer水平升高通常提示有血栓形成或纤溶活动,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D-二聚体测定有助于诊断这些疾病,并评估抗凝治疗的效果。D-二聚体的正常值为100-150ug/ml,其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体内血栓的形成和溶解状态。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是血栓溶解过程中产生的降解产物。FDP水平升高可能与血栓形成或纤溶亢进有关,是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重要依据。FDP的测定可以了解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正常情况下是阴性,阳性说明体内血管有活化的血栓形成以及纤维溶解活动。
凝血六项作为评估血液凝固和纤溶系统功能的全面检查,每一项指标都有其独特的意义。我们应该重视凝血六项的检查,及早发现凝血功能异常,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保护血液健康,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