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手术成功仅是治疗的第一步,术后科学护理对患者恢复健康、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从卧床休养到逐步康复,每个阶段都需要细致的护理与关注。本文将为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提供全面的护理指导,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术后恢复期。
一、术后卧床期护理(术后1-3天)
(一)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患者返回病房,首要任务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家属需协助医护人员,每15-30分钟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体温。如果出现血压骤降或骤升、呼吸急促、体温超过38.5℃等情况,需立即告知医生。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因麻醉或手术刺激出现心律失常,因此要特别留意心率变化,确保生命体征平稳。
(二)呼吸道护理
由于麻醉影响,患者术后易出现痰液淤积,增加肺部感染风险。护理人员应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拍背时手指并拢、掌心微屈呈空心状,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拍打患者背部。鼓励患者自主咳嗽咳痰,若痰液黏稠难以咳出,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对于意识尚未完全恢复的患者,要保持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
(三)伤口与引流管护理
观察手术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若发现敷料被浸湿,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更换。部分患者术后会留置引流管,目的是引流出颅内残留的血液和脑脊液。家属要注意固定好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压或脱落,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正常情况下,引流液初期为淡红色,逐渐变淡;若引流液突然增多或颜色鲜红,需警惕术后出血可能,立即报告医生。
二、早期康复期护理(术后3-7天)
(一)体位与活动指导
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可逐步调整体位。从半卧位开始,逐渐过渡到坐起。初次坐起时,动作要缓慢,防止因体位性低血压导致头晕、心慌。家属可协助患者在床边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如屈伸手指、脚踝,每次活动5-10分钟,每天3-4次。随着患者恢复情况改善,可尝试在他人搀扶下站立,适应后再进行短距离行走训练。但要注意,活动过程中需有专人陪护,避免跌倒或碰撞。
(二)饮食护理
术后患者身体虚弱,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初期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食,如米汤、藕粉,少量多次喂食。若患者无恶心、呕吐等不适,可逐渐过渡到半流食,如粥、蛋羹,再到软食和正常饮食。饮食应富含蛋白质(如鸡蛋、牛奶、鱼肉)、维生素(如新鲜蔬菜、水果)和膳食纤维,以促进伤口愈合,预防便秘。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容易引起胀气的食物,如豆类、洋葱。
(三)并发症观察与预防
术后此阶段需警惕颅内感染、癫痫发作等并发症。观察患者有无发热、头痛加剧、颈项强直等颅内感染症状;注意患者有无突然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等癫痫发作表现。保持病房安静、光线柔和,减少外界刺激,降低癫痫发作风险。一旦出现异常,立即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并通知医生。
三、恢复期护理(术后7天-3个月)
(一)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对于存在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如使用康复器械进行肢体屈伸、抬举练习;语言功能受损的患者,通过发音训练、朗读练习等逐步恢复语言能力;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可进行记忆训练、计算训练,如数字游戏、拼图等。康复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每次训练时间不宜过长,避免患者过度疲劳。
(二)心理护理
经历手术和疾病折磨,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康复进程。家属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其感受,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也可鼓励患者与其他康复期患者交流,分享经验,互相激励。同时,营造温馨舒适的家庭氛围,让患者感受到关爱。
(三)日常生活护理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注意个人卫生,定期洗澡、更换衣物和床单被褥。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提醒患者按时服药,不可随意停药或增减药量,并告知患者药物的作用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四、出院后护理
患者出院并不意味着护理结束。家属要定期带患者到医院复查,一般术后1个月进行首次复查,之后根据医生建议确定复查时间。复查项目包括头颅CT或MRI检查,了解肿瘤切除情况及有无复发;同时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评估身体恢复状况。此外,继续监督患者坚持康复训练,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鼓励患者适当参与社交活动,回归正常生活。若患者出现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
胶质瘤术后护理是一个长期且细致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护理措施,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疾病复发和并发症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