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突发时,能否快速采取科学避险措施,直接关系到生命安全。核心原则是“因地制宜、就近避险”,在不同场景下需针对性行动。
室内:躲在“生命三角”区域
– 优先选择结实的遮挡物:立即躲到桌子、柜子等坚固家具下方,双手抱头,让身体低于家具高度,避免被掉落物砸伤。若没有合适家具,可蹲在承重墙(如墙角)附近,远离窗户、镜子、悬挂物(吊灯、空调等)。
– 远离危险区域:厨房(煤气罐、刀具)、卫生间(若空间狭小且无支撑可能更危险)、阳台(易坠落)均需避开。
室外:远离高空坠物与危险建筑
– 迅速撤离到开阔地带,如广场、操场,远离楼房、电线杆、广告牌、树木等可能倒塌或坠落的物体。
– 若处于过街天桥、隧道、电梯内,应立即离开,选择地面空旷处避险。
公共场所:不慌乱,随人流有序撤离
– 在商场、影院等场所,不要盲目奔跑或拥挤,听从工作人员引导,避开自动扶梯、玻璃幕墙等危险设施,从疏散通道有序撤离。
– 若被人群裹挟,保持身体重心稳定,双手护在胸前,避免摔倒。
撤离后的注意事项
– 撤离到安全区域后,蹲下或坐下,保持冷静,避免二次灾害(如余震)造成伤害。
– 及时与家人联系,确认安全,若有受伤情况,简单处理后等待救援。
总结:关键动作要牢记
地震避险的核心是“躲、护、撤”——先就近躲避保护自身,待震动减弱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不同场景下的重点是避开危险源,利用身边坚固物体作为防护,切勿因贪恋财物延误逃生时机。记住,保持冷静是成功避险的前提。 谷宝仓(非物质文化遗产“谷氏古法悬灸”第四代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