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1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预防对策

儿童得了感冒、肺炎等细菌感染性疾病,医生常常用抗生素治疗。有些孩子用药后会出现腹泻,每天排便3次以上,大便呈稀水样或糊状,这种情况就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这种腹泻会影响孩子营养吸收,让病程变长,还会加重身体不适,给家长带来困扰。所以,了解它的原因和预防方法,对孩子用药安全很重要。

一、什么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就是用了抗生素后,肠道里的菌群平衡被打乱引起的腹泻。这种腹泻一般在用药后2-10天出现,少数孩子在停药后才会发生。

人体肠道内存在大量有益细菌,它们帮助消化吸收、抵御有害菌入侵,维持肠道健康。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会不分敌我地破坏部分有益细菌,导致肠道菌群失衡。此时有害菌会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刺激肠黏膜,加快肠道蠕动,最终引发腹泻。这种腹泻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轻微腹泻,停药后可自行缓解;重者可能出现严重腹泻、脱水,甚至影响全身健康。

二、儿童为什么更容易得这种腹泻?

儿童更容易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儿童肠道里的有益菌群还没发育成熟,数量少、种类单一,不如成人的稳定,一旦受到抗生素影响,就很容易出现菌群失衡。二是儿童免疫力比较弱,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更高,用抗生素的频率相对更多,接触抗生素的风险也就更大。

另外,有些家长有认知误区,觉得“抗生素能快点治病”。孩子感冒等病毒感染时,会主动要求医生开抗生素,或者擅自给孩子加药量、延长用药时间。这些不当的用药行为,会进一步增加这种腹泻的发生概率。

三、预防关键:规范用药+守护肠道

1.严格按要求使用抗生素

这是预防的关键。家长必须遵医嘱给孩子使用抗生素,切勿自行购买、随意用药,也不能因症状稍有缓解就擅自停药、减药量。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感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滥用对肠道菌群破坏较大的广谱抗生素,家长需全力配合。

2.补充益生菌,平衡肠道菌群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期间可同步补充益生菌。益生菌能补充肠道有益菌数量,抑制有害菌繁殖,降低菌群失衡风险。需注意,益生菌与抗生素需间隔2小时以上服用,避免被抗生素杀灭影响效果。应选择儿童专用益生菌,具体种类和剂量遵医嘱,不可盲目补充。

3.调整饮食,减轻肠道负担

用药期间及停药后一段时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可选择小米粥、烂面条、白粥等主食,搭配蒸苹果、胡萝卜泥等食物,帮助肠道黏膜修复。避免食用油腻、生冷、辛辣刺激或含糖量高的食物,这类食物会刺激肠道,加重腹泻风险。同时保证充足饮水,可适当饮用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

4.做好日常护理和监测

用药期间,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排便情况,记录排便次数、粪便性状和颜色。若出现腹泻,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判断。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餐具定期消毒,食物新鲜干净;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做好腹部保暖,避免受凉加重腹泻。

四、出现腹泻后该怎么处理?

孩子用抗生素后如果出现腹泻,首先要及时告诉医生,让医生判断是不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以及症状轻重。

如果是轻度腹泻,不用特殊治疗。通过调整饮食、补充益生菌、多喝水,多数孩子在停药后1-2周内可恢复。若腹泻次数多、大便呈水样,或伴随发热、呕吐、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这些可能是脱水或电解质紊乱的信号,医生会调整抗生素方案,给予止泻、补液等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预防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核心就是“规范使用抗生素+保护肠道健康”。家长不用过分担心抗生素的副作用,只要严格听医生的话用药,同时做好饮食、护理和肠道菌群保护,就能有效降低这种腹泻的发生风险。科学守护孩子的肠道健康,才能让抗生素真正成为治疗疾病的好帮手,而不是引发不适的隐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ydaobao202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