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主要是采用中医临床操作技术方法,减轻患者的病痛,加速患者的康复,在常见病、多发病与慢性病防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护理技术在医院康复科护理服务中占据重要地位,可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发挥中医护理技术的优势与作用。文章主要对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介绍,其中包含针灸与艾灸技术、中药贴敷技术、拔罐技术、推拿与按摩技术、耳穴贴压技术、中药足浴技术以及隔物灸技术,加深大众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了解。
针灸与艾灸技术
针灸与艾灸作为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术,针灸主要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的方式,调整人体气血运行,从而治疗疾病、缓解疼痛。而艾灸则是利用艾叶的温热作用,通过灸疗的方式温通经络、散寒止痛。这两种疗法的操作十分简单且安全,受到许多患者的喜爱。
中药贴敷技术
中药贴敷技术主要是结合患者的病情,将配方药混合研磨成粉末,并利用热水、蜂蜜、醋、姜汁、水等介质将其调成糊状,将其贴敷在病患部位或是相关穴位上,药物可透皮吸收,并渗透到经络血管,遍布全身,从而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镇静安神的作用。适用于颈椎病、腰椎病、退行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酸痛等患者。
拔罐技术
拔罐技术主要是将玻璃火罐吸附到患者体表部位,可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尤其是在秋冬季节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期,拔罐技术还能够缓解呼吸道症状,适用于感冒、咳嗽、哮喘、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周炎、软组织损伤、胃疼、腹痛、呕吐、泄泻、痛经等患者。
推拿与按摩技术
推拿与按摩技术也是中医护理技术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可通过特定的手法与技巧,对人体各部位进行按摩和推拿,以达到舒筋活络、调和气血、缓解疲劳的效果。
耳穴贴压技术
耳穴贴压技术主要是采用王不留行籽等丸状物刺激耳郭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的方式,调整患者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阴阳平衡,改善患者的症状,适用于各种疼痛性疾患、炎性疾患及传染性疾病、功能紊乱性疾患、内分泌代谢紊乱患者。
中药足浴技术
中药足浴技术需结合患者的病症开具不同的中药处方,每日中药足浴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改善睡眠、祛湿散寒,中药成分渗透可祛除患者体内的湿气和寒气,改善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隔物灸技术
隔物灸技术也被叫作间隔灸,是利用药物等材料将艾柱和穴位皮肤间隔开,利用间隔物的药力和艾柱的特性对人体产生护理作用,可治疗虚寒性疾病,如缓解因寒凉所致的呕吐、腹泻、腹痛、尿频、面瘫、肢体麻木酸痛、柔软无力等症状。而如果间隔物为盐,还适用于缓解急性虚寒性腹痛、腰酸、吐泻、小便不利等症状。
总而言之,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凸显出我国中医特色治疗,还可使康复护理的服务范围扩大,受到许多患者喜爱与欢迎。所以,护理人员需要对中医护理技术进行学习,并将其应用到康复护理工作当中,帮助患者减轻其痛苦,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可以提升康复护理的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