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主要是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的一类常见疾病,由于肺泡和气道受损,进而导致气道受限,引发呼吸道症状,包括活动后气促、咳痰、咳嗽以及呼吸困难等。慢阻肺患者需要有效展开呼吸康复训练,以此来使自身症状得到缓解。
一、慢阻肺患者呼吸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引起慢阻肺的原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肺部过度膨胀,患者出现肺气肿,减弱了肺泡回缩力,导致体内有气体滞留。其次,气道狭窄阻塞,主要因空气入肺受阻,进而降低了肺通气功能。最后,情绪因素,因疾病导致患者出现烦躁、恐惧等情绪,在呼吸加快后引起气促,加重了患者的呼吸负担。在实际治疗慢阻肺时,呼吸康复训练十分重要,可以增强患者的主动呼吸能力,并有效预防肺部感染。加强呼吸康复训练,可以改变患者呼吸模式,使膈肌运动得到增强,有效提高通气量,从而使患者的呼吸肌力得到改善,有效增强患者的体力和活动耐力。
二、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康复训练方法
呼吸训练是慢阻肺呼吸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改变患者呼吸习惯,使呼吸肌功能得到增强。长期进行呼吸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慢阻肺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呼吸康复训练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一)缩唇呼吸法
通过缩唇呼吸减缓呼气速度,可避免气道在呼气时塌陷,有助于换气量的增加。患者在吸气时用鼻子深深吸气,注意吸气时嘴唇轻轻闭合。在呼气时嘴唇稍撅起缩小,呈现吹口哨状,然后慢慢地呼气,在4-6秒内将气体缓慢呼出。呼气的力量,需要由患者自行调整,吸气和呼气时间比应控制在1∶2或1∶3。通过此方法,可以使气道压力得到增大,避免小气道的早期陷闭,尽可能吐出肺部残余气体,提升每次通气量,从而使患者的呼吸困难得到改善。
(二)腹式呼吸法
腹式呼吸可促使患者使用横膈膜吸气,减少其他呼吸副肌的作用,有效减少呼吸运动做功,提高有效呼吸效率。患者仰卧位或坐位,双手置于上腹部。吸气时腹部缓缓隆起,双手加压做对抗练习,呼气时腹部下陷,两手在呼气末用力加压。有一定基础的患者可以取站位,双手置于小腹部,吸气时最大限度地向外扩张腹部,呼气时最大限度地向内收缩腹部。锻炼熟练后,可在行走时进行腹式呼吸训练,需要患者尽量吸气至较深位置,一步一吸,一步两呼,注意节拍。患者呼吸节律应缓慢、深长,避免用力呼气或呼气过长,以免发生喘息、憋气、支气管痉挛。将腹式呼吸和缩唇式呼吸结合,可以得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三)深吸气与长呼气
深吸气与长呼气是为了增加患者肺容量,使胸腔充分扩张,减轻呼吸困难、气短等症状。吸气时要均匀缓慢,尽量深吸,持续7秒,让气体充满肺泡;呼气时要持续绵长,尽力将气体全部呼出,持续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