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常由长期吸烟、空气污染或职业暴露引发。患者常感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活动后症状加重,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尽管慢阻肺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科学管理,患者可减缓病情进展、提升生活质量。
一、改善呼吸环境
慢阻肺患者的肺部本就脆弱,长期暴露于污染或刺激环境中会加重气道炎症。远离烟草烟雾是首要任务:患者需彻底戒烟,并避免接触二手烟。研究表明,戒烟后肺功能下降速度显著减缓,症状也会减轻。减少空气污染暴露同样重要:雾霾天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防颗粒物口罩;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定期通风,避免使用刺激性清洁剂或香水。此外,控制过敏原可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患者需定期清洁床品、地毯,保持居住环境干燥整洁。
二、掌握呼吸技巧
慢阻肺患者肺部弹性下降,呼吸效率降低,科学的呼吸训练可改善这一问题。腹式呼吸是基础方法:平躺或坐直,一手放于胸部,一手放于腹部,吸气时用鼻子缓慢吸入,感受腹部隆起(而非胸部),呼气时用嘴缩唇缓慢呼出,感受腹部收缩。这种呼吸方式能增加膈肌活动度,提高氧气利用率。
缩唇呼吸适合活动后气短的患者:吸气时用鼻子,呼气时缩唇成“吹笛状”,缓慢呼出(呼气时间是吸气的2倍),可延缓呼气气流,防止小气道塌陷。此外,呼吸操(如深呼吸结合肢体伸展)可增强呼吸肌力量,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三、规范用药与氧疗
药物治疗是慢阻肺管理的核心,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噻托溴铵)能松弛气道平滑肌、改善通气,需规律使用,即使无症状也不可擅自停药。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适用于中重度患者,可减轻气道炎症,但需注意口腔清洁,以预防真菌感染。
对于存在低氧血症(血氧饱和度<88%)的患者,长期家庭氧疗是关键治疗手段。每日吸氧15小时以上可显著改善预后,降低肺心病风险。氧疗时需控制流量(通常1-2升/分钟),避免高浓度吸氧导致二氧化碳潴留。此外,疫苗接种(如每年流感疫苗、每5年肺炎球菌疫苗)可预防呼吸道感染,减少急性加重。
四、调整心态与生活节奏
慢阻肺患者常因呼吸困难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而负面情绪又会加重症状,形成恶性循环。心理调节与身体管理同样重要:患者可通过冥想、听音乐或与亲友倾诉的方式缓解压力,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适度运动能提升心肺功能,增强体力。患者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活动,以“微微气喘但能说话”为度,避免剧烈运动。此外,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蛋、豆类)增强免疫力,减少高碳水化合物摄入(避免二氧化碳产生过多),同时保持水分充足以稀释痰液。
慢阻肺的管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与医生的共同努力。通过改善环境、科学呼吸、规范用药和调整心态,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疾病对生活的影响。每一次主动管理都是对肺部的温柔呵护,而顺畅呼吸的背后,是对生命质量的坚定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