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之红薯秧
夏日的清晨,露水还在红薯叶上打盹时,田埂边早已热闹起来。挎着竹篮的农妇指尖翻飞,掐下带着绒毛的嫩尖,空气中立刻漾开一股清苦里裹着清甜的草木气——这便是被《本草纲目》悄悄记在纸页间的红薯秧,大地慷慨馈赠的”菜药双生”之物。
别瞧它在田垄间疯长时毫不起眼,圆圆的叶片托着细碎的白花,藤蔓能漫过半个人高的篱笆。可凑近了看,每片叶子都藏着精巧的心思,有的像婴儿摊开的巴掌,有的卷成弯弯的月牙,绒毛在阳光下闪着银光,仿佛沾了夜露织就的轻纱。掐断茎秆的瞬间,会渗出黏黏的汁液,那是大自然悄悄注入的”活力素”,老一辈人总说,这汁水能把淤积在身体里的湿气统统赶跑。
厨房里的红薯秧最是百搭。滚水里焯过,草酸的涩味便褪去大半,淋上香油蒜泥,脆生生的嚼起来带着田野的清爽;和豆豉同炒,烟火气裹着微苦,竟比寻常青菜多了层回甘;要是炖在骨汤里,叶片吸足了油脂,软滑中仍带着筋骨,连汤色都染成了好看的碧绿色。祖母常说,暑天里吃两顿红薯秧,比喝三服药还管用,那些被热风熏出来的口干舌燥,被油腻缠上的肠胃,都能被这朴素的茎叶安抚得服服帖帖。
医书里藏着它更深的秘密。茎叶里的膳食纤维像勤快的清洁工,能扫净肠道里的”垃圾”;丰富的维生素A则是眼睛的好朋友,让被电子屏幕刺痛的双眸重新清亮起来。乡下郎中遇到湿热黄疸的病人,总会嘱咐家属多采些红薯秧煮水,那带着草香的茶汤,竟比苦涩的药汤更让人愿意亲近。就连霜降后的老藤也不浪费,晒干了煮水熏蒸,能驱散关节里盘踞的寒气,这是土地教给人们最温柔的疗愈之道。
如今超市的货架上,红薯秧有了个洋气的名字叫”苕尖”,装在保鲜膜里,身价翻了几番。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田埂上带着泥土的触感,少了指尖掐下嫩尖时的微痒,少了灶台上铁锅翻炒时飘出的、混着柴火味的清香。或许,这便是药食同源最动人的地方:它从不是高高在上的药材,而是长在寻常巷陌的烟火气,是大自然把健康的密码,藏进了最朴素的茎叶里,等着懂它的人,在一粥一饭间慢慢读懂。 谷宝仓 (非物质文化遗产“谷氏古法悬灸”第四代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