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1

信仰如炬 照见初心——写在游本昌入党之时

当手机屏幕跳出游本昌入党的新闻时,晨光正越过文瀛公园葱茏的古树叶落在办公桌上。92岁的游本昌举拳面向党旗宣誓的照片下,21页手写入党申请书的细节像针脚般缝进观众的心里。我想起电视新闻中一名老党员颤抖着双手从木盒里拿出的泛黄入党申请书,墨迹里浸着的,是跨越时代却始终滚烫的信仰。

游本昌的21页入党申请书让我忽然读懂:当他用钢笔逐字写下对党的认知时,笔尖划过的不仅是稿纸,更是一名艺术家对生命意义的二次叩问。五年前,我曾经采访过一位80岁的退休教师,她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她说:“年轻时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而她在15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共青团。这句朴实的话,与游本昌反复研读入党誓词的认真,都是对信仰的极致敬畏。

做老龄新闻20多年,见过太多“游本昌式”的故事。记得有一次在阳曲县一所养老院遇见一位90岁的抗战老兵,他能熟练地背诵入党誓词,他把党章抄在烟盒纸上,常常坐在树荫下朗读……。我刚入职时采访过一名叫黄大印的老党员治安联防队员,他胸前佩戴着党员徽章,随身揣着好几种药,配合民警在指定区域巡防,他说“百姓平安我就心安”。这些故事曾让我困惑:为何岁月越是厚重,信仰越是挺拔?

游本昌的答案藏在他演的“济公”里——那个破帽破扇的形象,本质上是对“为人民服务”的具象化诠释。就像我采访过的老教师李镇河,退休后在家办免费辅导班,每天批改作业到深夜。他们和游本昌一样,把信仰活成了“终身选修课”。在老龄化加剧的当下,这些银发党员的作为,恰如一面镜子:当社会热议“老年人该如何安享晚年”时,他们用行动证明,精神的丰盈从不受年龄限制,反而因信仰的滋养愈发璀璨。

写下这些文字时,办公柜里的采访本正泛着旧纸的香气。那年,我报举办了“我的入党故事”征文,那些被记录的老党员故事,曾被读者称为“会发光的报道”,而游本昌的新闻让我突然明白,所谓“发光”,不过是我们用文字接住了他们信仰的火种。我采访过的杨贵山,年逾八旬,为了给社区的党员讲好党史课,戴着老花镜、举着放大镜查资料到凌晨。一名年轻的党员从我的口中得知此事后,一脸庄重地说“第一次觉得党课这么动人”。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的使命不仅是记录皱纹里的故事,更是让信仰的力量穿透代际。游本昌92岁入党的新闻,何尝不是在向读者传递一种信念:信仰没有迟到的说法,只要心向光明,任何时候举起右手都是最好的时刻。

人民网制作了10分零6秒的视频,游本昌宣誓完入党誓词后,他用微微颤抖的手,珍重地抚摸着胸前闪亮的党员徽章。他眼中闪烁着的是对党赤诚的光芒,那也是给所有新闻工作者的提醒:当我们记录老龄故事时,不仅要写他们的年龄,更要写透年龄背后,那份让生命永远年轻的信仰。 本报记者 范根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386086225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ydaobao202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