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1

骨折患者护理指南:从急救到康复的全程要点

骨折是生活中常见的创伤,无论是意外摔倒还是运动损伤,都可能导致骨骼连续性中断。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骨折发生率约为总人口的3%,其中老年人和儿童是高发群体。科学的护理不仅能加速骨骼愈合,更能减少后遗症,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一、骨折初期:急救与基础护理

骨折后24-48小时是处理关键期,正确操作能降低二次伤害风险。

1.现场急救三步骤

制动固定:用夹板、硬纸板等固定骨折部位,范围需包含上下相邻关节(如小腿骨折固定膝、踝关节),避免随意搬动导致移位。

止血处理:开放性伤口先以无菌纱布压迫止血,再进行固定,切勿直接触碰伤口。

安全转运:搬运时保持骨折部位平稳,脊柱骨折需用平板搬运,严禁弯腰或扭转身体。

2.入院后护理重点

循环监测:观察骨折远端皮肤颜色、温度和感觉,若出现指尖发白、麻木或剧烈疼痛,可能是固定过紧,需立即通知医护人员调整。

疼痛管理:遵医嘱使用止痛药,同时抬高患肢(高于心脏)减轻肿胀,如手臂骨折可垫软枕支撑。

伤口护理:开放性骨折需保持敷料清洁,观察渗血情况,按医嘱换药防感染。

二、骨折中期:促进愈合与预防并发症

骨折后2-4周,肿胀缓解,骨骼进入愈合期,护理核心是营养支持与并发症预防。

1.饮食调理原则

补充钙(牛奶、豆制品)、蛋白质(鸡蛋、瘦肉)和维生素(新鲜蔬果),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

2.常见并发症预防

压疮:长期卧床者每2小时翻身一次,骨突部位(骶尾、足跟)垫软枕,保持皮肤干燥。

深静脉血栓:下肢骨折患者可做踝关节屈伸、股四头肌收缩等被动运动,出现下肢肿胀需及时告知医生。

关节僵硬:活动未固定关节(如前臂骨折活动手指),防止粘连。

三、骨折后期:功能锻炼与心理调节

骨折后4-8周,骨骼愈合进入成熟期,需通过锻炼恢复功能,同时关注心理状态。

1.分阶段功能锻炼

早期(拆固定后1-2周):以被动运动为主,如关节屈伸、旋转,逐步扩大活动范围。

中期(2-4周):加入主动运动,如握力训练、借助助行器步行,增强肌肉力量。

后期(1个月后):尝试负重或日常活动练习,出现疼痛加剧需暂停并咨询医生。

2.心理支持方法

多与患者沟通,用康复案例鼓励其建立信心;保持环境整洁,协助参与社交,减少孤独感。

四、特殊人群护理要点

1.儿童骨折

儿童骨骼愈合快但易损伤骨骺,需缩短固定时间;定期复查X线,警惕畸形;康复后加强安全教育。

2.老年人骨折

老年人愈合慢且常伴基础病,需控制血压、血糖;预防跌倒,行动时有人搀扶;补充钙和维生素D,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骨密度。

骨折护理需贯穿全程,结合患者年龄和身体状况调整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恢复,让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ydaobao202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