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藏在暑湿里的”脾之季”
当蝉鸣渐渐拖长了尾音,荷塘里的莲心开始泛出青涩,农历六月的风里便多了层黏糊糊的潮气——这便是中医口中的”长夏”。它不像春有百花秋有月那般鲜明,却像位裹着潮湿棉絮的老者,悄悄站在夏末秋初的路口,用湿热的手掌,轻轻推着万物往成熟里走。
在中医的时令密码里,长夏是个特别的存在。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而夹在盛夏与初秋之间的这几十天,独独属”土”。土生万物,就像田野里的作物到了这会儿,该灌浆的灌浆,该饱满的饱满,全赖这土地的滋养。对应到人体,这”土”便是脾——我们身体里的”大厨师”,负责把吃进去的五谷杂粮,酿成气血津液,喂饱全身的细胞。
可长夏的脾,总有点”提不起劲”。天热得人只想瘫着,雨水又多,空气里的湿气能拧出水来。中医说”湿邪困脾”,就像给这位”大厨师”裹了层湿棉被,灶台烧不旺,锅里的食料也化不开。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体验?明明没吃多少,肚子却胀得像个小皮球;饭桌上再香的菜,筷子也懒得动;上完厕所回头一看,马桶上总沾着点冲不净的痕迹——这些都是脾被湿气缠上的信号。
更有意思的是,长夏的湿,总爱和暑气搭伙。太阳把地面烤得发烫,雨水一浇,蒸腾的热气混着水汽,变成看不见的”暑湿小贼”,专找虚弱的地方钻。有人贪凉,抱着冰西瓜啃,对着空调吹,看似解了暑,实则把湿气关在了身体里。老一辈常说”夏月伏阴在内”,就是提醒我们,长夏的热是外热,内里的脾其实怕冷怕湿,得像呵护幼苗似的,别让它受了寒。
所以长夏养生,说白了就是给脾”松绑”。厨房里藏着最好的药方:山药切薄片,和莲子、芡实一起煮成粥,咕嘟咕嘟的热气里,藏着健脾的温柔;冬瓜去皮切块,和排骨炖一锅汤,浮油撇去,只留清清爽爽的滋味,能把湿气悄悄带走;就连厨房里不起眼的炒白扁豆,抓一把煮水喝,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祛湿妙法。
不光要吃对,还得”动起来”。清晨或傍晚,太阳不那么烈的时候,去公园散散步,踮踮脚,伸伸腰,让气血像溪流似的动起来,湿气也会跟着汗水排出去。记得别久坐,尤其是石凳木椅,雨后湿漉漉的,那湿气会顺着屁股往身体里钻——老话说”长夏不坐石,不卧湿地”,可不是没道理的。
其实长夏教会我们的,不只是怎么养脾,更是怎么和自然相处。它用湿热的考验告诉我们:万物生长有旺季,也有该”慢下来”的时刻。就像田里的庄稼,这会儿急不得,得等着土气慢慢滋养;我们的身体也一样,在这个属土的季节里,学着给脾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折腾,才能在秋收时,攒足满满的元气。
你看,墙角的青苔在雨里疯长,檐下的蛛网沾着水珠,长夏的每一丝潮湿里,都藏着中医”天人相应”的智慧。读懂了长夏,便读懂了身体与时节的悄悄话。谷宝仓 (非物质文化遗产“谷氏古法悬灸”第四代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