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肌电图检查是干什么的,跟心电图一样吗?为什么还要扎针,有痛苦吗?”这是我们在工作中最常被患者问到的问题。
肌电图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神经电生理诊断技术,通过检测肌肉中的电信号及神经传导功能,诊断和鉴别诊断神经、肌肉及神经肌肉接头功能状态的客观监测手段,其他任何检查不能取而代之。广义的肌电图是指许多不同的神经电生理检查项目,包括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传导、同心圆针极肌电图、F波、H反射、瞬目反射、诱发电位、重复神经刺激、震颤分析等。其中最常用的是神经传导和针极肌电图,本文中的“肌电图”是指各种不同的神经电生理检查。既然是“电图”,就像心电图记录心脏的电活动,脑电图记录大脑的电活动,肌电图就是记录神经肌肉的电活动。众所周知,大脑在感知身体各种感觉或者控制肢体各种活动,都需要通过神经传导来完成。肌电图检查是通过检测肌肉中这种“电信号”的大小以及该“电信号”在神经上“行走”的速度来确定具体病变的部位。通俗点说,就像电工可以使用电笔找到损坏的线路一样,医生也可以通过电极找到神经损害部位,并判断它的程度及类型。
如果生活中出现手足或肢体的麻木、疼痛、肢体无力、肌肉萎缩等症状,外伤引起的臂丛、腰骶丛神经损伤及新生儿产伤,或内科系统疾病如多年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长期大量饮酒引起四肢远端麻木的周围神经病,这些都提示神经系统出现了问题,神经系统是人体复杂而精密的组织,负责人体的各种感觉和运动,一旦损伤,不易恢复。肌电图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发现临床上病灶或易被忽略的病变,如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诊断,对神经源性损害、肌源性损害及神经肌肉接头病变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神经病变节段的定位诊断,了解病变的程度和病变的分布。常见疾病前角细胞病变,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也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渐冻人)、神经根(颈椎神经根病、腰骶神经根病变等)、神经丛(臂丛神经炎、腰骶丛神经炎等)、周围神经病变(面神经炎、腕管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神经肌肉接头(重症肌无力等)、肌肉(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锥体系及锥体外系疾病(原发性震颤等)均可通过肌电图检查来辅助诊断。
神经传导检查的过程中,在运动神经干给予电刺激,我们会看见神经支配的远端肌肉跳动或有节律的抽动,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电流刺激对人体并无危害。大多数患者在进行电刺激期间仅会感到轻度不适,而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像电击那种难以忍受的疼痛。针极肌电图检查过程中,需要将针电极扎进特定的肌肉中,观察并分析肌肉安静和收缩时的电活动。人们通常会认为针越长检查越疼,其实疼痛感与针的直径有关,针越细疼痛感越小。针极肌电图的针很细,又因人体皮肤有痛觉神经分布,皮肤对痛觉最为敏感,故在扎针过程中,针电极进入皮肤的瞬间疼痛感最为明显,进入肌肉后则以酸胀感为主,拔针后痛感基本消失,绝大多数患者可耐受。该检查不注射药物,较少出血,不会产生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