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是儿科中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但小儿心肌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却具有很大的差异,轻者可能不会出现任何症状或是呈现亚临床经过,重者则会爆发心源性休克、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是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在几个小时或是几天内死亡。所以,家长有必要多了解小儿心肌炎的病因,做好小儿心肌炎的预防和护理工作。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小儿心肌炎的病因、症状以及预防护理措施等进行介绍。
引起小儿心肌炎的病因有哪些?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是小儿心肌炎最常见的病因,其中包含柯萨奇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这些病毒会直接侵犯心肌细胞,引发心肌炎症和损伤。
免疫反应:心肌炎的发生与免疫反应之间还具有一定关联。如果儿童对某种病原体或是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可能会引起心肌细胞的损伤炎症。
药物与毒物:如果儿童摄入抗生素药物、抗肿瘤药物或是重金属毒物,都有可能对儿童的心肌造成损伤,从而引起心肌炎。
结缔组织病:如果儿童患有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也可能会累及到心肌,引起心肌炎。
小儿心肌炎有哪些症状?
发病前症状:大约50%的患儿在小儿心肌炎发病前会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症状,如胸闷、胸痛、呼吸急促、咽痛、全身不适、腹泻等。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多日到3周的时间,然后会出现心脏表现,如心动过速、低血压、晕厥等,还会伴随着关节痛、面色苍白、食欲不振等表现。
一般表现:如果患儿心脏症状比较轻或是自觉无症状,通常只会在心电图中表现出异常。普通病例经常会表现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多汗等。如果患儿的年龄偏大,可以自己描述出自己的症状,如气短、心肌、胸闷等。
小儿心肌炎日常如何护理?
心肌炎的发生和感染具有密切关联,若想对小儿心肌炎进行预防,则需要从增强儿童身体素质出发,以降低儿童感染心肌炎的几率。例如,家长需要监督儿童运动,使其多参加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同时,家长还需要保证儿童日常饮食的均衡性,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多喝水,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每日摄入营养的均衡性。家长还需要保证室内通风的通畅性,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降低儿童感染病毒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儿童已经出现呼吸道感染或是消化道感染的表现,家长需要让儿童充分休息,不可盲目参加体育活动,也不可以熬夜。如果儿童已经确诊为心肌炎,则需要在注意休息的同时使用营养心肌的药物进行治疗,从而修复受损的心肌细胞。
对于中重型小儿心肌炎患者,如果合并休克、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情况,则需要采用人免疫球蛋白和激素治疗;如果情况严重,则需要采用呼吸、循环辅助治疗方法,例如使用呼吸机通气、体外膜肺氧合等。在治疗期间,医生要结合患儿的病因对其进行对症治疗,如抗休克治疗、抗心衰治疗、抗感染治疗、抗凝治疗等。
总而言之,小儿心肌炎会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家长应当重视小儿心肌炎的预防,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儿童感染,以降低儿童患心肌炎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