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女性健康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在妇科检查中,宫颈涂片以其独特的“侦探”角色,成为解开宫颈细胞秘密的重要工具。
宫颈涂片的定义与背景
宫颈涂片,是指取子宫颈阴道部及阴道上段脱落上皮细胞进行检查,采用特定的染色法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判断宫颈细胞是否发生病变的一种妇科检查项目。宫颈涂片检查是目前推行最广、最有成效的防癌方法之一,主要用于宫颈癌的筛查。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位居前列。由于宫颈的癌变不完全是肉眼所能观察到的,因此,宫颈涂片检查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40岁以后是子宫和卵巢恶性肿瘤的高发期,但卵巢和子宫的恶性肿瘤发病年龄正在不断地年轻化,因此,宫颈涂片检查对各年龄阶段的女性都是必不可少的健康护身符。
宫颈涂片的临床意义
宫颈涂片的临床意义在于通过检查宫颈上皮细胞,反映其生理及病理变化,从而筛查子宫颈癌。宫颈涂片作为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方法,其取材部位应在子宫颈外口,鳞柱状上皮交界处,以子宫颈外口为中心,轻轻刮取一周,避免损伤组织引起出血,影响检查结果。
宫颈涂片检查报告包括检查者个人信息、检查项目、检查所见和常见诊断。常见诊断分为未见上皮内病变和恶性细胞、巴氏Ⅰ级至巴氏Ⅴ级。其中,各级别的意义如下。
未见上皮内病变和恶性细胞、巴氏Ⅰ级:显微镜下可见中等量的阴道杆菌、上皮细胞,少量的白细胞,无球菌,提示宫颈细胞正常。
巴氏Ⅱ级:说明宫颈有轻度炎症,可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用药物治疗,并定期复查。
巴氏Ⅲ级:阴道有炎症,可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用药物治疗,并定期复查。同时,应警惕宫颈癌前病变的可能性。
巴氏Ⅳ级:癌变风险较大,必须做进一步的检查,如宫颈液基细胞学(TCT)检查、HPV检测以及阴道镜活检等。
巴氏Ⅴ级:镜下可见癌细胞,其恶性特征明显或数目较多,提示宫颈癌。患者需立即进行活检,必要时进行锥切病理切片检查,以观察癌症细胞侵犯程度,并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宫颈涂片与现代技术TCT的比较
宫颈涂片和TCT都是宫颈癌细胞学检查的重要方法,但两者在制片技术、报告模式及准确率上有所不同。
制片技术
宫颈涂片:使用窥阴器扩张阴道内口,用木制刮板或专用刷子刮取部分子宫颈脱落细胞,直接涂抹到玻片上,经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这种方法便宜、方便快捷,无需专用仪器设备,便于普查。但缺点是细胞堆积在一起不便于观察,诊断的准确率较低,有一定概率出现误诊和漏诊。
TCT:使用专用的取样刷获取脱落细胞,然后将取样刷刷到的细胞刷至装有固定液的标本保存瓶中。该标本被送至病理科经过离心、制片、染色等一系列的病理技术操作步骤,可以获得比较优质、清晰的细胞玻片,以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TCT的优点是筛查的准确率比较高,漏诊率比较低,但需要用专用的仪器设备和试剂耗材,费用相对较高。
报告模式
宫颈涂片:采用传统的巴氏五级分类法。Ⅰ级代表正常,Ⅱ级A代表炎症,Ⅱ级B代表细胞的核异质,Ⅲ级是可疑癌,Ⅳ级高度可疑癌,Ⅴ级是癌。
TCT:采用TBS报告系统。包括非肿瘤性、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鳞状细胞癌等几种诊断。
宫颈涂片中的异常处理
1.上皮内瘤变:若发现此类涂片异常,需要进一步做HPV检测、阴道镜检查来确诊是否为真正的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有高危型和低危型之分。低危型病变在去除HPV感染诱因等积极治疗后,半年到一年内可恢复正常;高危型病变则需进行宫颈锥切、LEEP刀等手术治疗,必要时需要切除子宫。治疗后的3个月到半年,患者要进行随访再做相关处理。
2.其他异常:如宫颈炎症、宫颈糜烂等,这也需在临床医师指导下进行相应治疗,并定期复查。
由上文可以看出,宫颈涂片作为妇科检查中的“侦探工具”,以其独特的检查方式和临床意义,在宫颈癌筛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宫颈涂片检查,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宫颈细胞的异常变化,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