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1

抗生素是如何作用于细菌的?

抗生素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的有机化合物。在医学领域,抗生素被广泛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是人类对抗细菌感染的有力武器。

抗生素的分类

β-内酰胺类:这是最常用的一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其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这个环是其抗菌活性的关键结构。

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这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中含有氨基糖分子与氨基环醇,通过糖苷键相连。

大环内酯类:像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其特点是具有大环内酯环结构。

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多西环素等,分子结构中具有四个环的基本骨架。

喹诺酮类:例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它们含有喹诺酮基本结构。

抗生素作用于细菌的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其合成过程涉及多个步骤。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能够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PBPs是参与细胞壁肽聚糖合成的酶。当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PBPs结合后,会抑制转肽酶的活性,从而阻止肽聚糖链之间的交联反应,使得细胞壁的合成受阻。由于细菌内部渗透压较高,在没有完整细胞壁的保护下,细菌会因吸水过多而破裂死亡。

万古霉素的作用机制:万古霉素也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它直接与肽聚糖前体五肽末端的D-丙氨酰-D-丙氨酸残基结合,阻止新的肽聚糖链加入细胞壁的生长点上,从而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菌的核糖体。细菌的核糖体由30S和50S亚基组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首先与30S亚基上的特定蛋白质结合,导致mRNA上的密码子错译,使细菌合成异常的蛋白质。同时,它们还会抑制30S亚基与50S亚基的结合,从而干扰核糖体的正常功能,最终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菌无法正常生长和繁殖。

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与细菌50S亚基的特定部位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的活性,阻止肽链的延长,从而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四环素类抗生素能特异性地与细菌30S亚基上的A位结合,阻止氨基酰-tRNA进入A位,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氯霉素则与细菌50S亚基上的肽酰基转移酶结合,抑制肽链的形成。

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喹诺酮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菌的DNA旋转酶(拓扑异构酶II)和拓扑异构酶IV。这些酶在细菌DNA的复制、转录和修复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与这些酶结合后,会抑制其活性,导致细菌DNA超螺旋结构不能正常解开或重新连接,从而干扰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使细菌无法繁殖。

利福平的作用机制:利福平主要作用于细菌的RNA聚合酶。RNA聚合酶负责将DNA转录为RNA。利福平与RNA聚合酶的β亚基结合,阻止RNA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

干扰细菌的代谢途径

磺胺类药物和甲氧苄啶(TMP)是干扰细菌代谢途径的典型代表。细菌生长繁殖需要合成叶酸,而叶酸是细菌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的重要原料。磺胺类药物的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相似,PABA是细菌合成叶酸的原料之一。磺胺类药物可竞争性抑制二氢蝶酸合成酶,阻止细菌利用PABA合成二氢蝶酸,从而抑制叶酸的合成。甲氧苄啶则是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不能还原为四氢叶酸。磺胺类药物与甲氧苄啶联合使用时,可以从两个不同的环节抑制叶酸的合成,产生协同抗菌作用。

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产生灭活酶:细菌可以产生各种灭活酶来破坏抗生素。

改变药物作用靶点:细菌通过改变抗生素作用靶点的结构或数量来降低抗生素的敏感性。

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细菌可以改变自身细胞膜的通透性,使抗生素难以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

主动外排系统:一些细菌具有主动外排泵,能够将进入细胞内的抗生素泵出细胞外,从而降低细胞内抗生素的浓度,使其不能发挥抗菌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386086225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ydaobao202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