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俗称“拉肚子”,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症状,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薄、水分增多,有时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当腹泻症状持续存在,超过一定时间(如连续两个月),则被称为长期腹泻或慢性腹泻。长期腹泻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对身体造成多种危害。
长期腹泻的原因
长期腹泻的原因复杂多样,可能涉及饮食、生活习惯、疾病等多个方面。
1.不良生活习惯
饮食因素:长期摄入生冷、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饮食不规律,都可能对胃肠道造成刺激,引发腹泻。此外,腐烂变质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细菌,易引起急性胃肠炎,导致腹泻。
保暖不足:气温下降时未及时添衣,穿低腰裤或过短上衣,晚上睡觉未盖好被子,都可能使腹部受凉,导致腹泻。
2.疾病因素
胃肠道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病、结肠炎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胃肠道动力异常、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肠道分泌功能异常等,从而引起腹泻。通常伴有腹痛、消瘦、恶心等消化道症状。
胆道、胰腺疾病:胆道、胰腺疾病可造成胆汁、胰液等消化液排出障碍,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出现脂肪泻。这类患者可能厌食油腻,拉肚子量多、呈油脂状、有泡沫。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性疾病如肠道肿瘤,也可能出现慢性腹泻,伴有便血、黑便、体重减低等症状。
全身性疾病:甲亢、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可能导致迷走神经张力增加,使胃肠道蠕动速度加快,小肠吸收不良,出现腹泻。
检查方法
为了明确病因,长期腹泻的患者需要进行一系列检查。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大便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肠镜检查、小肠吸收功能试验及肠道CT检查等。
1.大便常规检查
观察粪便的性状、颜色,有无脓血、黏液等,检测粪便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可以初步判断腹泻是由感染性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还是非感染性因素(如消化不良、肠道功能紊乱)引起。
2.血常规检查
检测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情况。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提示细菌感染;淋巴细胞升高可能提示病毒感染。
3.肠镜检查
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形态,有无溃疡、息肉、肿瘤等病变。对于长期腹泻、原因不明的腹泻或怀疑有肠道器质性病变的患者,肠镜检查是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
4.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评估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功能,包括粪便脂肪测定、D-木糖吸收试验、维生素B12吸收试验等。有助于明确诊断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罕见疾病。
5.肠道CT检查
能清晰地显示肠道的结构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发现肠道肿瘤、肠梗阻等病变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其对肠道黏膜的细微病变显示不如肠镜,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长期腹泻原因复杂多样,可能涉及饮食、生活习惯、疾病等多个方面。为了明确病因,需要进行一系列检查,并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