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失眠症的认识
病因
1.情志失调:长期不良情绪影响气血和脏腑功能。焦虑致肝气郁结化火,扰心神;抑郁则可致肝郁脾虚,心失所养。这两种情况都会引发失眠。
2.饮食不节:过饱、过饥或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均可能影响睡眠。过饱使脾胃运化失常,产生病理产物扰神;过饥致气血生化无源;辛辣油腻食物生热助火,扰动心神。
3.劳逸失调:过度劳累耗伤气血,气血不足不能濡养心神。缺乏运动则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弱,影响睡眠。
4.病后体虚:大病久病后,脏腑功能受损,气血阴阳亏虚。热病伤阴,阴虚火旺扰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失所养。这两种情况也会导致失眠。
病机
1.心神失养:心主神明,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主宰。当气血不足、阴液亏虚等情况出现时,心失去滋养,神明不安,就会引起失眠。如心血不足,心失所养,神不守舍,患者常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等症状。
2.邪扰心神:痰浊、火热、瘀血等病理产物会扰乱心神。例如,痰火内扰,痰浊与火热之邪相互搏结,上扰于心,使心神不宁,导致失眠。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畅,新血不能濡养心神,也会引发失眠。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方法
中药治疗
1.辨证论治:肝郁化火型失眠,失眠多梦、急躁易怒等,治以清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加减;心脾两虚型,不易入睡、多梦易醒等,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归脾汤治疗;阴虚火旺型,心烦不寐、头晕耳鸣等,用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养心安神;心胆气虚型,虚烦不寐、触事易惊等,以安神定志丸加减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2.单味药及药对的应用:一些单味药具有改善睡眠的作用。例如,酸枣仁味甘、酸,性平,具有养心益肝,安神,敛汗的功效。现代研究发现,酸枣仁中的有效成分能够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起到镇静催眠的作用。柏子仁也是常用的安神药,其养心安神,润肠通便,可用于心血不足型失眠。药对如龙骨与牡蛎,二者常相须为用,龙骨镇惊安神,牡蛎平肝潜阳、安神,二者合用可增强安神定志的作用。
针灸治疗
1.穴位选择:常用的穴位有内关、神门、三阴交等。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可宁心安神;神门为手少阴心经的原穴,是心经气血输注之处,能调节心经气血,宁心安神;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可调节三阴经气血,滋养心神。根据不同的证型,医生还会选择其他穴位。如对于肝郁化火型失眠可加刺行间、太冲等穴位以清肝泻火;心脾两虚型可加刺心俞、脾俞以补益心脾。
2.针法操作:在针刺操作时,医生会根据穴位的不同特性和患者的体质采用适当的手法。如补法、泻法或平补平泻法。一般来说,对于虚证患者多采用补法以补益气血、滋养心神;对于实证患者采用泻法以清热泻火、化痰祛瘀等。
推拿按摩
1.头部按摩:按摩头部的穴位和经络可以起到安神助眠的作用。医生会沿着患者头皮的经络进行按摩,如从额头正中向两侧按摩阳明经,从头顶向后按摩督脉等,可以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缓解头部紧张,有助于睡眠。
2.全身推拿:膀胱经穴位与脏腑相关,刺激穴位可调整气血运行改善失眠。因此,医生可对背部膀胱经进行推拿,调节脏腑功能。
中医养生调摄
1.情志调节:保持良好情绪很重要,患者可通过听音乐、阅读、散步等舒缓情绪,避免不良情绪。
2.饮食调养:患者要遵循中医饮食养生原则,避免不利睡眠食物,多吃助眠食物,如百合粥、小米等。
3.起居有常:保持规律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营造舒适睡眠环境。
综上所述,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看待失眠症,认为失眠与情志、饮食、劳逸、病后体虚等多种因素有关,其病机主要为心神失养和邪扰心神。对此,中医通过中药、针灸、推拿按摩以及养生调摄等多种方法来治疗失眠症,这些方法从调节人体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入手,注重整体的平衡与协调,为失眠症的治疗提供了丰富而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