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中,麻醉与疼痛管理技术的突破,已让“无痛手术”成为现实。从术前评估到术后康复,一套精密的疼痛控制体系正在守护患者的安全与尊严。
要理解手术如何告别疼痛,首先得认识麻醉的“核心能力”。它通过药物作用,精准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同时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临床上,麻醉主要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区域麻醉三类,医生会根据手术类型、患者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方式。
但手术疼痛不止发生在术中,术后伤口疼痛、翻身或活动时的牵拉痛,往往更让患者煎熬。因此,现代疼痛管理早已突破“术中止痛”的局限,形成了“术前评估—术中精准麻醉—术后多模式镇痛”的全流程体系。术前,麻醉医生会专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疼痛耐受度、是否有慢性疼痛史、过敏情况等,还会通过检查评估肝肾功能,为患者量身定制镇痛方案。
术中麻醉的“精准化”,也为术后止痛埋下了伏笔。以全身麻醉为例,医生会采用“多药物联合”的方式,将镇痛药、镇静药、肌肉松弛药按比例搭配,既能保证术中无痛,又能减少单一药物的用量,降低术后副作用。而区域麻醉时,医生可能会在手术结束前,在神经周围放置一根细导管,术后通过导管持续输注少量镇痛药物,让止痛效果延续到术后1-2天,有效缓解伤口急性期的剧烈疼痛。
术后疼痛管理是关键,也是最能体现“无痛康复”的环节。现在临床上推崇“多模式镇痛”,简单说就是“多种方法结合,让止痛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少”。最常用的是“药物镇痛”,但并非只有“吃止痛药”这一种方式:对术后疼痛较明显的患者,会用“静脉自控镇痛泵”——患者身边有一个带按钮的装置,当感觉疼痛时按一下,就能自动输注预设剂量的镇痛药,既避免了“痛到忍不住才叫医生”的被动,又能精准控制药量;对伤口在腹部、下肢的患者,可能会搭配“局部神经阻滞”,在伤口周围注射长效镇痛药,延长止痛时间;而对疼痛感较轻的患者,口服非甾体类镇痛药就能有效缓解,同时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
除了药物,非药物镇痛也在术后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通过调整体位,用软枕支撑伤口周围,减少活动时的牵拉痛;在病房播放舒缓的音乐、让患者看喜欢的视频,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护士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缓慢翻身等动作,避免因害怕疼痛而不敢活动。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却能显著提升患者的舒适度,帮助疼痛管理“事半功倍”。
当然,疼痛管理也需要患者的主动配合。术后若感觉疼痛加重,或出现头晕、恶心等药物副作用,要及时告诉医护人员,以便调整方案;同时按医生指导,在疼痛可忍受时适当活动,促进身体恢复。很多患者担心“用止痛药会成瘾”,其实术后短期使用的镇痛药物,尤其是非阿片类药物,成瘾概率极低,医生会严格控制剂量和用药时长,平衡止痛效果与安全性。
从“术中无痛”到“术后少痛”,现代麻醉与疼痛管理技术的发展,早已改变了手术“痛不欲生”的旧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