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如同人体这台精密仪器的“发动机”,昼夜不停地泵血,为全身输送氧气与养分。然而,当这台“发动机”动力不足时,身体各器官会因缺血缺氧逐渐“罢工”,而这一过程往往悄无声息。如何早期发现心脏功能衰退?医学上,超声心动图通过精准测量“射血分数”,成为评估心脏泵血能力的“金标准”。
一、心脏的“动力密码”:射血分数的本质
心脏的泵血功能依赖其收缩与舒张的协调运作。每次心跳时,左心室(人体最主要的泵血腔室)会先将血液挤入主动脉,再通过动脉网络输送至全身。这一过程中,左心室射出的血液量占收缩前容积的百分比,便是“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简称EF)。简单来说,EF值反映了心脏每次收缩时“挤出”血液的效率——若左心室原有100毫升血液,射出60毫升,则EF值为60%。
EF值的正常范围通常为50%-70%。这一数值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年龄、性别、体表面积略有波动。然而,当EF值持续低于正常范围时,往往提示心脏泵血功能受损,需警惕心力衰竭等严重疾病。
二、超声心动图:捕捉心脏动态的“透视眼”
要精准测量EF值,离不开超声心动图这一核心工具。与X光、CT等静态成像技术不同,超声心动图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原理,实时捕捉心脏的收缩与舒张过程,如同为心脏拍摄一部“动态电影”。通过探头在胸壁移动,可清晰观察心脏各腔室大小、心肌厚度、瓣膜开合状态,并利用特殊软件计算EF值。
这一技术的优势在于无创、便捷且可重复。患者无需注射造影剂或接受辐射,仅需平躺10-15分钟即可完成检查。对于慢性心衰患者,定期超声监测EF值变化,可动态评估治疗效果,指导药物调整;对于疑似心肌病患者,EF值结合心肌应变分析,能更早发现心肌功能异常,甚至在症状出现前预警疾病风险。
三、EF值异常: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EF值降低是心脏功能衰退的直接表现。当EF值<50%时,心脏泵血效率下降,血液在左心室滞留,导致肺循环淤血(如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体循环缺血(如乏力、头晕)。若EF值进一步降至<40%,则进入中重度心衰阶段,患者可能因心脏“带不动”全身代谢需求,出现活动耐力显著下降,甚至静息状态下也感到胸闷。
值得注意的是,EF值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心衰可能。部分患者心脏收缩功能看似正常,但舒张功能受损(如心肌肥厚、心包积液导致心室僵硬),同样会引发心衰症状,这类情况被称为“舒张性心衰”。此时,超声心动图通过测量二尖瓣环运动速度、左心室充盈压等参数,可辅助鉴别收缩性与舒张性心衰,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心脏的“动力密码”藏在每一次心跳的细节中。通过超声心动图精准测量射血分数,我们不仅能读懂心脏的“健康状态”,更能为疾病预防、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关注EF值,就是守护生命的“发动机”,让心脏持续为生命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