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是消化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生与胃黏膜受刺激、平滑肌痉挛或内脏神经受牵拉密切相关。多种消化疾病均可引发胃痛,不同疾病的疼痛性质、部位、诱因及伴随症状各有差异,了解这些疾病的特点有助于更精准地判断病因。
胃炎是引发胃痛的常见原因,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多由应激、药物、酒精或感染等因素引发,胃黏膜出现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此时的胃痛多为突发性,呈持续性或阵发性胀痛、灼痛,常伴随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呕血或黑便。慢性胃炎则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长期作用导致,胃黏膜发生慢性炎症或萎缩。其胃痛通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隐痛、胀痛,进食后可能加重或缓解,还可能伴有嗳气、反酸、食欲减退等症状。
胃溃疡的典型表现是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疼痛多位于上腹部正中或偏左。疼痛与进食密切相关,常在餐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内出现,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下次进餐前可自行缓解。这是由于进食后胃酸分泌增加,刺激溃疡面引发疼痛,随着食物消化、胃酸被中和,疼痛逐渐减轻。胃溃疡引发的胃痛多为钝痛、灼痛或胀痛,若溃疡穿透浆膜层,可出现剧烈的刀割样疼痛,提示可能发生穿孔,需紧急处理。
胃食管反流病虽以反酸、胃灼热为主要症状,但也常伴随胃痛。该病由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流物中的胃酸、胃蛋白酶等刺激食管黏膜,同时也可能刺激胃黏膜,引发上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可放射至胸骨后。进食过饱、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或平卧时,胃痛和反流症状可能加重,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吞咽困难、胸骨后异物感等表现。
胃癌引发的胃痛具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痛,与慢性胃炎症状相似,不易区分。随着病情的进展,胃痛逐渐变得持续且剧烈,服用常规胃药难以缓解,还可能伴有食欲明显下降、体重快速减轻、贫血等症状。当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发生转移时,疼痛可能放射至腰背部,出现更复杂的疼痛表现。
功能性消化不良也是导致胃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这类患者经检查未发现明确的器质性病变,但存在上腹部疼痛、烧灼感、餐后饱胀等症状。其胃痛多与精神因素、饮食习惯相关,情绪紧张、焦虑或进食不规律时容易诱发或加重,疼痛程度和部位不固定,常伴有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此外,十二指肠溃疡、胃息肉、胃黏膜脱垂等疾病也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胃痛。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在空腹或夜间出现,进食后可缓解;胃息肉若较大或发生炎症,可引发上腹部隐痛或胀痛;胃黏膜脱垂时,脱落的黏膜阻塞幽门,可导致突发性上腹部绞痛,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
总之,胃痛是多种消化疾病的共同表现,其背后的病因复杂多样。出现胃痛症状时,需结合疼痛的性质、规律、伴随症状及相关检查,才能准确判断病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避免因延误诊治而加重病情。